经济工作千头万绪,如何牵住“牛鼻子”,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7月28日,东营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暨全市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议,给出明确答案:提速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这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决策。
抓项目就是抓增量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东营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和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得益于各重点企业谋划实施的一批新产业项目。
比如,东营区亿科化学45万吨/年高端树脂及配套项目,总投资40亿元,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本体法ABS项目,一期项目于本月一次投产成功,全部投产后,预计年营业收入48.8亿元。
比如,河口区富海年产150万吨聚酯包装材料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0亿元以上,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聚酯包装材料生产基地,实现营业收入107.58亿元,解决就业900余人。
再比如,利津县利华益利津炼化有限公司,今年6月建成了国内首套全产业链一体化ASA树脂装置,预计年产ASA特种工程树脂10万吨,填补国内空白,有效替代进口,将广泛应用于汽车、航天、建材、电子电器等领域。
……
一个好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好项目,就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今年以来,全市上下铆足干劲抓项目、快马加鞭不下鞍,高质量完成省市县建设类重点项目投资830.7亿元,以项目之“进”推动了投资之“稳”、产能之“增”,为决胜下半年、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抓项目更是抓未来
什么样的项目,可以看到什么样的产业布局,看到什么样的发展动能。
7月26日,全国首个100%绿电直连的零碳产业园——东营时代零碳产业园在垦利区开建。项目落地引发链式反应,一期40GWh电芯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260亿元、税收12亿元,带动就业2400人;5年内形成的千亿级绿色锂电池上下游全产业链,有效改变东营产业结构;绿电直供模式一旦成熟,将为全国能源型城市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跳出产业舒适圈,“无中生有”谋发展。去年7月,河口区以存量资产盘活为载体,成功引入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建设全市首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当前,已落地10万台/年液晶电视生产、新型智能数字文旅游乐、华中科讯大尺寸触摸屏盖板等总投资4.8亿元的优质项目3个,未来5年,有望引进高技术企业10家以上,产值超百亿元。
新项目引领新未来,尤其是东营时代零碳产业园这样的牵引性项目,更具“一子落、全盘活”效应,少则拉动一条产业链,多则带起一个新的产业集群。把准时与势,抓好谋与干,因地制宜做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招商图谱绘制和产业链牵引性项目招引,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有更多把握。
建设、招引两手都要硬
项目建设是一场“耐力赛”,跑得快,更要跑得稳。从项目招引到落地、建设、投产,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要进一步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中干部,专业、专班、专注推进,一环扣一环地落实,争分夺秒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
营商环境是项目的“土壤”,土壤肥沃才能育出参天大树。要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营商环境之“优”促项目建设之“活”。
招商引资是抓项目、拼经济、促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和举措。近年来,东营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高位推动+资源供给+场景创设”引进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项目、以“存量盘活+委托招商+合作创新”引进米兰奥莱小镇项目、以“助企纾困+精准招引+价值重构”引进中金岭南有色金属产业园项目、以“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要素保障”引进富士通商百万吨生物质项目等典型招商模式。要充分借鉴、灵活运用,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扩量提升、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动态建立谋划、洽谈、签约项目清单、目标企业清单和招商活动清单,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效,推动重点产业集群集聚、做大做强。
说千道万,关键在干,关键在落实。牵住项目“牛鼻子”,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最新部署上来,以项目为考卷、以现场为考场、以成效为考分,在项目建设主战场上展身手、见真章、论英雄,攻坚三季度、决胜下半年,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推动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记者 周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