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日前,在东营华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微化工实验室,生产技术管理科科长李宁正在进行有机过氧化物生产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的过氧化甲乙酮中试实验。“这个项目是我们依托现代化工创新中心与清华大学徐建鸿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研发合作的一个代表项目,以公司现有产品双氧水为原料,联合教授团队突破适用于有机过氧化物的微通道构型、微结构设计等核心技术难题,实现了产品从实验室小试到撬装平台百吨级中试的过渡,省了不少中间环节。”李宁介绍道。
而在华泰化工,类似的创新平台项目还有不少。“创新平台就像个‘红娘’,把企业和高校绑在一块儿了。我们当前已经和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院校开展深度项目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在部分有机过氧化物合成工艺、高纯液体环氧树脂新工艺开发等方面取得了20余项发明专利,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东营华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继磊说,“平台以项目为基础,实现了人才、资本等诸多要素的多元整合,从技术到实践、从测试到应用,构建起了从基础研究到快速产业化的完整闭环。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催生新技术、新产品。高效的实验转化效果切实增强了企业的投入信心,仅去年公司的研发经费就已超过营业收入的4%,上个月通过的中试成果和实验成果转化率比去年涨了近两成。”
华泰化工创新平台建设,仅仅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开发区围绕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目标定位,结合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企业科技研发创新,先后培育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瓷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行业领先研究机构,并引进稀土催化研究院、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院、道合医药研究院等6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发挥研究机构创新策源作用,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跃迁齐头并进。去年以来,开发区2家企业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企业获批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5家企业获批山东省一企一技术中心。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科研平台350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79家,数量均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基本形成“国家级平台为引领、省级平台为骨干、市级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平台发展格局。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平台+技术+产业”融合机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培育力度,加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杨建雨 通讯员 倪水 闫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