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科技型民营企业——我市以科技金融赋能民营经济发展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3-31 09:00

爱东营讯 为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我市健全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科技金融资源配置,引导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政策协同,筑牢金融服务根基

为形成政策协同引导合力,市科技局、人民银行东营市分行两部门建立政策协同、信息共享、问题协商等工作机制。联合制定《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及贴息东营市工作指引》,召开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共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培训、科融信贷业务推广、科技金融相关政策宣讲、科技金融县区行等多个专项活动,形成了部门合力推进、协同发力的良好氛围。

同时,发挥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撬动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2024年以来,累计发放支持科创领域再贷款1.33亿元、再贴现26.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46%和296.44%,支持科技型企业1443家(次)。构建“科技创新再贷款”业务协同管理机制,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再贷款”科技型企业信息征集、向上推送工作,全市347家科技型企业纳入全国科技创新备选企业名单,引导银行机构向名单内24家企业发放贷款1.26亿元,申报再贷款4907万元。

“量体裁衣”,满足不同生命周期融资需求

七真(东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企业无合适抵押物进行融资,对于初创型科技企业,企业未来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传统信贷产品较难审批。青岛银行东营分行根据企业特点,向企业推荐了“科融信贷”产品,帮助企业在山东省科融信服务平台注册、登陆,并发起融资申请,最终依据平台出具的评估报告及建议授信额度,成功为企业发放无抵押无担保贷款200万元,落地全市首单科融信贷业务。

这正是我市满足不同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推动金融产品体系更为丰富的生动注脚。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科技型企业发展及融资需求特点,市科技局、人民银行东营市分行两部门强化协同配合,加快构建“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为创新创业注入金融“活水”。

针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创设科技股权投资项目库,首批纳入31个项目,山东东珩国纤新材料有限公司落地全市首个科技股权投资项目,获得天使投资4000万元。积极为我市科技企业争取省级财政科技金融项目支持1800万元。推广“科融信贷”业务,用好山东省科融信服务平台科技增信评价功能,全市77家企业通过该平台审核,19家企业获得银行信用贷款支持1.22亿元。开展“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2024年以来,累计为37家科技型企业提供首贷支持5.6亿元。探索创设“东科保”科技保险品牌,组织产品征集座谈会、工作推进会,共计开展2场次、25家科技企业参加,推出“企业申保+保险入保+政府备案”业务服务管理流程,目前该项工作还在推进中。

针对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拓宽抵质押担保范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模式“增量扩面”,2024年以来,累计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4.5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8.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和50.2%。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指导银行机构创新盈E链等供应链金融产品,累计为石化、橡胶轮胎等产业链上下游27家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3.2亿元。

针对成熟期科技型企业,提高金融服务适配性。推动银行机构通过并购贷款支持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累计为7家企业发放并购贷款30.2亿元。引导银行机构创新“研发贷”等专项产品,根据企业研发周期、研发投入需求灵活匹配贷款。

畅通渠道,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为更好畅通银企对接渠道,市科技局、人民银行东营市分行两部门联合开展“科技金融融资对接县区行”活动,先后走进东营区、广饶县、河口区,开展座谈交流会3场,宣传推介银行信贷产品,现场走访科技企业,推动签署银企合作协议、股权投资协议等10份,达成融资意向16.7亿元。不断更新全市科技型企业名单库,入库企业2106家,依托金融顾问团、金融伙伴机制、“银行行长进商会访企业”等专项活动,组织金融机构加大对名单内企业的走访对接力度,累计走访对接科技型企业462家,提供融资支持87.4亿元。建立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常态化长效化对接机制,深入3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现场办公,帮助23家企业解决融资、跨境人民币政策咨询、工资代发等方面问题15项。

为提升长效化服务能力,推动科技金融生态更优化,两部门联合推动银行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实施差别化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截至目前,全市设立科创专营机构或服务团队32个,如齐鲁银行东营分行成立科技金融中心,打造“专属经营机构、专属人员配置、专属考核机制、专属科创产品、专属审批通道”的“五个专属”管理模式。

推动银行机构细化科技金融内部制度,如实施差异化的绩效考核、尽职免责、不良容忍等。如中行东营分行将科技金融相关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提高20%,制定科技型企业信贷业务尽职免责工作指引,建立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完善免责认定标准和流程。

推动银行机构创新金融科技应用,主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对科技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如民生银行东营分行推出科创金融萤火平台,引入工商、司法、征信以及第三方信息科技公司等10多种数据资源,侧重从科创力、股权融资可获得性、产业链特征等维度,对科创企业进行综合评价。

(记者 商雅雯 通讯员 张萍 柴延兴)

责任编辑:景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