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沃土育新苗 民营经济“加速跑”——我市多措并举助企纾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3-26 08:07

爱东营讯 过去一年,全市民营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增速居全省第二位;15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占全省30%;省瞪羚企业新培育数量同比增长41.9%……

眼下,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加速建设,一套套政策服务“组合拳”助力民营企业破解融资难、用工难、创新难等痛点,不断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实现量的增长与质的跃升。

近日,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华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有机过氧化物生产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的过氧化甲乙酮中试实验。记者 周广学 通讯员 胡宇斐

这都是我市以务实行动为民营企业破除发展障碍的生动注脚,助企纾困的不断深化,让企业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更加信心十足、勇往直前。

政策精准滴灌,破解企业“成长烦恼”

为夯实民营经济发展基础,我市坚持顶格部署推动,新春伊始,全市29名市级领导同志分路下沉一线,开展“进企业、送政策、解难题”活动,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精准把脉问诊,助力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如何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是各地助企纾困的关键命题。为此,我市编制《惠企政策兑现要点汇编》,汇集33个行业主管部门的1095个兑现事项,形成惠企政策包,点对点输送至重点企业,并研发建设企业服务数字化平台“营商汇”,实现涉企事项“一站办理”、惠企政策“一站推送”、发展难题“一网收集”、企业诉求“专线通达”。

在垦利区,针对企业审批流程中的“堵点”,当地创新推出“1个服务中心+N个帮办专员”全程帮办模式,仅用1个月便完成山东海泰达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项目手续审批,审批效率提升60%。

在河口经济开发区,面对宏贯光电跨国注册难题,工作人员多次往返市行政审批局协调解决材料规范问题,最终为企业量身定制经营范围表述,确保项目顺利落地。“从主动对接到多次协调,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雪中送炭’。”宏贯光电项目负责人徐方捷感慨道。

我市还先后出台技术改造、数字经济、专精特新等一揽子专项支持政策,发布全国首个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地方标准,顶格落实国家、省纾困惠企“政策工具包”。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扶持技改项目265个、奖补资金4.14亿元,带动企业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地方技改项目976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近千亿元。

创新驱动赋能,锻造产业“硬核实力”

近日,在位于广饶县的高端橡胶材料与高端绿色轮胎研究院内,来自华南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正与华盛橡胶集团的研发人员展开技术攻关。目前,这所研究院形成了9名国内外院士领衔、68名教授组成的8个产业链专家团队,构建起涵盖材料配方、设备制造和成型工艺的全方位研发体系,致力于突破轮胎行业“卡脖子”技术。

这正是我市推动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的生动缩影。我市坚持“一产业、一平台”,着力抓好稀土催化研究院、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81个,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到1734家,同比增长12.5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超过920家。与此同时,强化企业梯次培育,加快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分级构建优质企业动态培育库,支持企业创建高能级研发平台、加强知识产权和专利储备,累计培育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1497家。

聚焦高端化工、高端石油装备、橡胶轮胎、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我市发力主攻链条经济,积极储备重点培育类产业集群,建立了“市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培育体系,强化对接服务,加大培育力度,分领域分产业开展“特色产业集群行”,全力保障公共服务资源供给。

在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实施下,全市优势产业更加集聚,企业协作配套更加紧密。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省级特色产业集群8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2个,居全省第3位。

要素保障升级,筑牢发展“坚实根基”

在东营高新区,科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参与东营区组织的高校精准产才对接活动,引进外省高校高端人才,成功突破新型发电装置技术瓶颈,今年销售额预计增长30%。“政府不仅通过产才对接活动解决了人才短缺问题,还帮助企业认真梳理惠企政策,享受到土地使用税减免、发明专利资助资金等政策,让创新之路走得更稳。”公司负责人刘光玉感慨道。

资金、土地、人才等是民营经济最为需要的资源要素。我市以系统性思维破解要素制约:在金融领域,优化产业链金融辅导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石化产业链“金融管家”试点;在土地供应方面,在全省率先出台《国有建设用地弹性供应实施细则》,探索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多元化供地模式;在人才引育上,深入实施“才聚东营”行动,制定“人才新政”40条,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

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的关键所在。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打造“政企行”阳光执法监督平台,全市执法机关入企检查次数同比减少30%;积极强化对企联系帮扶,开展“千名干部进企业、百个部门进工地”活动,2024年点对点联系1008家企业和126个重点项目,上线运行“问题收集平台”,健全问题收集、分办、督办机制,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321项。

从顶格推进政策落地到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从破解要素瓶颈到厚植创新土壤,一系列举措不仅缓解了企业的短期压力,更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动能。

在东营这片充满活力的沃土上,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 商雅雯

责任编辑:马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