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3|在希望的田野上

爱东营讯 农业稳,天下安,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作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之一,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和各项任务,聚力建设在全国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高地,在服务“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充分彰显东营担当。

资料图

“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全力推进种业创新和盐碱地治理改良

东营盐碱地上再传丰收喜报!

去年秋天,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邀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在农高区驻地培创的“鲁单510”盐碱地夏玉米高产田进行了实收测产,结果显示,在土壤盐分为2.5‰左右的盐碱地块,亩产达928.97公斤,产量创新高。

2023年5月1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东营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在我市召开。“加快盐碱地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本次大会提出的发展路径。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成为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良方”。

大豆制种能力提升项目。资料图

2023年,全市建设国家、省耐盐大豆区域试验基地各4个,已研发性状优良的盐碱地大豆新品系5个,中科院田志喜团队培育的“科豆35”,大面积示范种植亩产稳定在270公斤以上,最高达到306.5公斤;东营中天公司培育的“东航D-95”,参加了国家和全省耐盐大豆区域试验。2023年全市育成植物新品种8个,其中“泽麦177”(小麦)、“泽农1107”(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突破10个。建设主要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15处、品种试验基地11处,山东泽农种业公司、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面积达9.5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黄三角农高区建成全国唯一一个以耐盐碱作物展示评价为特色的“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并展示示范大豆品种108个。

破“碱”重生增良田,让盐碱地变成“大粮仓”

盐碱地因含有盐分浓度较高的可溶性盐类,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是困扰农业生产的“老大难”问题。如果能将盐碱地的土壤加以改善、降低盐分,逐步变成更适合耐盐碱种子生长的环境,更多的育种成果就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

带水深翻洗盐、土地深松、暗管排碱等工艺,都是破“碱”的方法。在改良之前,利津县有的盐碱地含盐量甚至达到了36.5‰。在埋上暗管后,当地将其与淡水冲洗的办法相结合,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土壤盐分被洗脱,再通过地埋管道排走。根据各地盐碱地土地情况不同,当地采取埋管、深挖沟渠、深耕深松等不同方式,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如今,在利津的盐碱地上,耐盐碱大豆亩产能达到190公斤至250公斤。

资料图

近年来,全市各县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继续新建高标准农田3.7万亩、改造提升10.7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万亩。在全国率先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利用1年时间,改造提升盐碱耕地8.4万亩,利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推进盐碱耕地改良提升,进一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

改良盐碱地的方法越来越多,土壤里的盐分也越来越少。“不毛地”正逐渐被改造成“聚宝盆”。

为地“定制”农机,“耕”好这片盐碱地

随着一张单位法人证书(新型研发机构)正式颁发,由省黄三角农高区和青岛农业大学联合成立的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正式运行。

在盐碱地上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良种、良法,更离不开配套的优质农机装备。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支撑的农机装备,是真正有效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

资料图

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总工程师田羽介绍说:“更耐磨的材料、更高效的动力、更精细的耕作……这些都是盐碱地农机装备发展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围绕耕整地机械装备、种子机械装备、农业仪器高端制造三大领域布局,开展适宜盐碱地高质量耕整、育种、高效收获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为了在盐碱地上打造更适宜种子生长的种床环境,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围绕耕整地机械装备领域,针对盐碱地土壤特质,对农机机身关键部位的材质、表面、工作原理等进行了专业的技术攻关。由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研发的动力驱动耙能实现耕作时不破坏盐碱地土壤犁底层,阻挡“返盐”进程,经过一年多的研发和大量试验,作业装备性能参数指标趋于稳定,将很快形成产品进一步推广使用,服务更广阔的盐碱地农事作业。

东营盐碱地上种出了“新希望”:大豆丰产丰收、藜麦长势正旺,这片已经发生巨大变迁的土地,被寄予继续孵化变迁的希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昔日盐碱地,今朝变粮仓。

(记者 张振)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