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利津县:打造滩区人工湿地 绘就和谐共生图景

  爱东营讯 利津县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黄河流经县境74公里,滩区面积17万亩。近年来,利津县全面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通过实施黄河滩区人工湿地工程,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质提升和群众生活条件改善“多赢”。根据最新监测数据,农田退水水质由Ⅴ类左右提升至Ⅲ类左右;2022年,利津县国控河流水质退出全国“后3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100%。

  “黄河滩区人工湿地工程根据滩区坝壕特点,充分利用原始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建设上下游贯通的表面流人工湿地,施工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综合效益好。”利津县生态环境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利津县高标准编制黄河滩区人工湿地工程可研报告和设计方案,将总长28.66公里、总面积5200亩的盐窝和陈庄段黄河大坝南侧坝壕区域一体规划设计,保障滩区10万亩农田尾水净化和排涝。

  此外,利津县实行横向、纵向“双管齐下”,横向上,实施河道疏浚工程,通过建设桥涵、管涵的方式,贯通38条道路,联通滩区120个坝壕水体,确保上下游一体、形成连贯水面,建成具备基本河道功能的“珍珠项链”式人工湿地。纵向上,实施退水净化工程,选取适合滩区环境、去污能力强的本地植物种,在坝壕两侧搭配种植水生植物,在湿地边种植湿生植物,种植面积达到4.9万平方米,有效修复区域湿地生态环境。同时在水下,采取投加水生动物、特种微生物等方式,增加水体微生物总量,保持生物多样性,强化湿地水体净化功能。

  利津县还将黄河滩区人工湿地工程与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一体推进,着力提升滩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湿地工程实现了与滩区防汛相融合,打通坝壕后,上下游实现有效联通,具备了排涝泄洪能力,建设的溢流坝、水闸、节制闸等工程设施,增大了水体泄洪、排涝能力;实现了与农业发展相融合,有力地推动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孕育出临合蜜甜瓜、七龙河大米等一批滩区优质农产品,并为下游挑河、刁口河等重点河流生态补水提供保障;实现了与沿黄旅游相融合,利津县将滩区湿地作为沿黄生态长廊主轴,聚焦当地特色与黄河文化,突出人、文、水、绿相结合,打造了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等一批沿黄景点。

  (记者 贾重霄)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