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6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健康东营 你我同行”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本次发布会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主题,会上介绍了我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工作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深化医改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抓改革、促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格局,群众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我市成为全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实验区建设试点市、“三高共管 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市,3个县区成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暨“三高共管 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试点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东营市“三下沉、双打包、一张网”高质量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国家卫生健康工作交流第143期中刊登,并在基层卫生协会第四届基层创新案例展上作了经验交流。
为深入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健康工作开展,我市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基层卫生健康综合实验区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医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市、县党委政府全面领导医共体建设工作,市及各县区都成立了管理委员会,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指标和市委深改委重点督查内容,定期督导调度、印发通报,有力推动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走深走实,努力打造基层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市卫生健康委推进资源“下沉”,重塑基层卫生服务新体系。全市常态长效开展“百名医护下基层”“百名专家下基层”“百名中医基层行”活动,在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了100个基层特色专科;市县乡逐级派出管理、医护团队,到下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帮扶,目前,全市已派出管理团队9个,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选派36名专家担任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及指导帮带作用,实现薄弱卫生院管理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双提升”。扎实推进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今年先后派驻143名中级职称以上医师下沉基层开展支援,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市卫生健康委投资25.7亿元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通过做强县医院、做活乡镇卫生院和做稳村卫生室,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120急救体系,建设装备急救站点达到33处,配备救护车125辆,建成覆盖城乡的“15分钟急救圈”。全市718处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全部配备远程心电、远程诊疗和家庭医生随访等设备;强化医防融合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创新医防融合服务模式,设立三高指导中心1家、三高中心8家、三高基地46家、三高之家596家,慢性病人群健康管理质效明显提升。开展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专项行动”,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节省开支3266万元。全市351个村级卫生室开通门诊慢性病医保延伸服务,覆盖参保群众126.8万人,为8万余名慢性病患者就近提供医保慢病服务。积极探索构建“三高”患者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建立完善“三高”患者健康积分、自我管理小组等制度,培养自我健康管理达人和骨干,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调动患者积极性。
市卫生健康委搭建市域信息“一张网”,实现远程诊疗、药品配送、三医联动一网全覆盖,激活基层卫生服务新动能。全市5处县域医共体总院全部与三级以上医院建立医联体,建成启用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等服务中心,已覆盖50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有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群众少跑腿”;着力推进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试点,以药品供应“六统一”为抓手,建立医共体用药衔接、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机制,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便捷。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依托建设共享中药房,通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覆盖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不再设置中药房和煎药室,中药饮片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免费配送到家,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药饮片同质化供给,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总额包干、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医共体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医防融合、合理诊疗上来。在全省率先推进镇街、村居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建设,完成1895个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组建工作。
基层卫生是卫生健康事业根基,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全力推动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可及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记者 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