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稳经济 促发展|吃的是厨余,产的是饲料和有机肥 “大胃王”黑水虻让垃圾变废为宝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在东营区厨余垃圾生物处理项目的车间内,养殖了一种叫黑水虻的虫子,8天内就能吃掉比自己重20万倍的厨余垃圾。鲜虫可以作为其他生物的饲料,产出的粪便又可以加工成营养丰富的有机肥,这个浑身是宝的小虫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环保卫士”。

  黑水虻是一种什么昆虫?和厨余垃圾在一起的8天里,都发生了什么?……带着种种好奇,记者近日来到东营区厨余垃圾生物处理项目的现场。这里既没有想象中垃圾成堆,也没有刺鼻异味,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高高的养殖架,在养殖架上的箱子里,黑水虻正在大快朵颐地“干饭”。

  黑水虻虽然名“黑”,但其幼虫却是白色的,虫子虽小,本领却不可小觑。这些小虫在箱子里安心长大,每天享受着机器的自动投喂,它们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吃。厨余垃圾经过分拣沥水,再经粉碎等预处理,便可投喂黑水虻幼虫。经历了8天的“酒足饭饱”,黑水虻会被送到自动化分离系统经过滚筒筛分把虫体和虫砂分离开来,虫体作为饲料喂养生物,分离出的虫砂是优良的生物有机农肥,可用于苗木种植、田园农耕、土壤改良等。“厨余垃圾经过黑水虻过腹转化,产生蛋白虫和有机肥,组成了一个‘生态循环链’,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车间工作人员韩广煜如数家珍。

  “黑水虻幼虫无味无害,既不携带病菌,也不侵入人类居住环境,有了它的帮忙,垃圾也可以变废为宝,既安全又经济。”东营区油城公用事业集团油城环卫公司垃圾分类运营部主任葛银银说。据介绍,东营区厨余垃圾生物处理项目的一期已于近期投入试运营,设计生产能力为10吨/日(一期),项目引进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许建初教授团队研发升级的“黑水虻生物处理技术”,探索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填补了东营市厨余垃圾生物处理的空白,是国内技术领先的厨余垃圾生物处理方案。

  记者注意到,偌大的垃圾处理车间内,却见不到一个工作人员。“该项目研发同期设计配备了自动化消毒处理、自动化立体养殖系统,实现了全封闭自动操作,恒温恒湿,无废弃物、无有害生物外泄等目标。”韩广煜介绍说。

  目前,东营区部分社区已率先开展“厨余垃圾”分类试点,推进生活垃圾四分类体系建设,即由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分类”提升到“3+1(厨余垃圾)、四分类”。专业厨余垃圾收运车将收集到的厨余垃圾分类集中收运,送到东营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厨余垃圾预处理车间进行分拣加工,做成黑水虻的“美味大餐”,真正实现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天厨余垃圾处理量将达到50吨,每年处理能力约1.7万吨。如果全部养殖原料来自于厨余垃圾,相当于整个东营区生活垃圾总量的十分之一、厨余垃圾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被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包括深加工在内每年综合收益约1800万元。”从源头到末端,葛银银算起垃圾分类的“经济账”。

(记者 周广学 通讯员 刘智峰 黄颖)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