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滩 生态新蝶变

  山东东营市坚决扛起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实现从昔日油城到今天生态绿城的华丽转身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2013年,黄河三角洲湿地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图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白枕鹤。新华社发(杨斌 摄)

  东方白鹳、黑嘴鸥、天鹅……冬日暖阳下,数百万只鸟类组成“飞行编队”在这里穿梭,山东省东营市大地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生态好不好,鸟儿来“投票”。越来越多的东方白鹳等鸟儿选择在黄河三角洲安家,一只只幼鸟的诞生增加了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这片年轻的土地,如今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的繁殖地。

  盐碱滩生机勃勃,新蝶变有目共睹。东营市坚决扛起黄河入海口城市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生态第一资源和最大优势,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实现从昔日油城到今天生态绿城的华丽蝶变。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东营市入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地方名单。这是近年来东营市首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也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盐碱地上创“绿色奇迹”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佳作描绘了黄河的雄浑壮观,也让我们领略了泥沙的巨大威力。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横贯我国东西9省区,奔腾5400多公里来到山东省东营市,汇入渤海。黄河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造就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黄河三角洲。

  因成陆时间短,地下水位埋深较浅,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东营市盐碱地约为340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38.2%。

  盐碱地里难长草,年年种树不见树。由于土壤中次生盐渍化严重,栽活一棵树非常不容易。面对盐碱地绿化这一世界性难题,东营市始终坚持走科技兴绿之路,因地制宜寻求破解方式,创造性实施了“抬高、整平、深翻、蓄水、压碱”等技术措施和“先治碱,后植树”“先造地,后造林”等工程模式,有效解决了树木成活率低的难题。

  东营市引进、选育出了“东柽一号”“东柽二号”等170多个耐盐优良品种,并在“三网”(路网、水网、林网)绿化、生态林场、沿黄生态长廊、沿海防护林等重大生态林业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大幅度降低了绿化成本,确保了种植树木的成活率,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促进了东营生态建设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城市绿化植物已由建市初期的10余种增加到566种。随着生态改善,鸟儿们“纷至沓来”。一级保护鸟类由2013年的12种增加到25种,鸟类数量从187种增加到371种。

  为破解绿化资金不足难题,东营市采取“谁绿化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措施,引导群众投资投劳,使植树造林成为群众致富的有效途径。同时,把引导企业投入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结合起来,一批林业基地、订单林地项目在全市普遍开花,探索出了项目整合、协同共建、企业参与、群众投标等多种融资渠道。为加强后期管护,东营市推行林权制度改革,让林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东营市还系统谋划国家特殊及珍稀林木培育、孤岛地区刺槐林更新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通过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由点及面、系统治理,打造林茂粮丰、黄河安澜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黄河口融合了黄河、海洋、陆地三大要素,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具有全球性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2021年10月,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根据规划,黄河口国家公园将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8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规划面积约3518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37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47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成为东营最鲜明、最重要的国家级“金字招牌”。

  如今的东营,享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等殊荣,林荫道宽阔整齐,绿化带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东营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新建城市绿道50公里、口袋公园10处,基本实现了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大力实施无内涝城市建设,多个汛期积水内涝严重区域得到有效缓解;在塑造湿地风光的同时,适当融入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高品质生活样板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湿地城市风貌展示区。

  绿色颜值变“生态价值”

  生态是资源,环境是资本。在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完善生态功能的同时,东营市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在多个林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林场是2017年开始建设的,当时流转了两个村的土地,一共2400多亩,单纯种树的经济效益过低,我们开始尝试发展林下经济。如今,林场被打造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现在林猪、林药、林羊、林菌、林蝉、林畜、林禽(珍)类等均已实现量产。”山东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品牌打响后,他们将原本的雇佣制变成合作制,企业做前端市场和产品销售,让更多村民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带动周围百姓走上了绿色致富路。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日前,山东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山东省省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22个试点地区,其中市域试点4个、县域试点16个、功能区试点2个。东营市为全域开展试点的市域试点之一。

  早在2021年5月,东营市就成为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全市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城市。此次试点重点围绕黄河口、沿海、沿黄以及中心城区四个重点区域,通过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生态券、附带生态修复条件的土地出让机制等,探索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愿意投入到绿水青山的保护建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明确生态产品的价值如何核算,东营市构建了包括林地、湿地、草地、耕地、盐碱地、海洋等典型自然资源“一张图”,梳理并编制完成了东营市生态产品清单,明确了生态产品核算对象,制定一项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建立一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制度,搭建一个生态产品价值智慧核算平台。

  按照核算规范,2020年东营市生态产品总值(GEP)7236.88亿元。从东营市各典型自然资源看,湿地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最高,为2725.60亿元。

  “核算结果体现了东营发展的功能定位,高度符合国际湿地城市的资源优势特征。”中咨集团生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贺全认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东营生态产品贴上了“价格标签”,同时为大江大河入海口城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了经验,也为核算结果的应用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正在创建的黄河口国家公园是全国第一个陆海统筹的国家公园,是东营市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最突出的区域之一,科学核算其生态产品价值对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黄河口国家公园的生态状况,从而更加科学地确定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制定保护修复对策,合理维护和提升黄河口国家公园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同时,还可以科学评价保护建设成效、科学指导生态产业经营、科学开发利用黄河口公共生态产品,为黄河口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资源产权交易、生态经营项目融资等奠定基础,推进生态产业化。

  传统产业转“绿色低碳”

  “东营银行创新排污权抵押贷款,解决了我们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今年6月,东营银行成功向东营市一家化工企业发放本市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300万元,该企业负责人在收到贷款资金后由衷地说道。

  排污权抵押贷款是银行以生态环境部门核发的排污权配额为抵押而发放的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的推出,使得排污权不再是成本负担,而是转化为企业资产,帮助企业有效盘活排污权配额,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新融资渠道为化工企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于东营这样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打好新旧动能转换这场硬仗,处理好产业发展“变”与“不变”的关系,明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和路径模式,持续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东营市深入实施“链长制”,编制石化、橡胶、石油装备等重点产业图谱和产业优化提升方案,引导企业“按图索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技术改造,带动企业平均提升劳动生产率21.96%、降低成本13.60%、降低不良品率12.94%,建成智能工厂11个、数字化车间43个、智慧园区2个,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

  高端化工是东营的特色优势产业,正向着绿色、循环、安全、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东营市把建设绿色循环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有序推进炼化产能优化整合,全力打造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重点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

  我国最大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在东营正式注气运行,标志着我国CCUS产业开始进入成熟的商业化运营。

  该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对搭建“人工碳循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我国大规模开展CCUS项目建设提供更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技术数据,有效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日渐成为东营的优选项,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氧化铝纤维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驱动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

  数据显示,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18年的28.15%提高到2021年的39.8%,提高11.65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延伸发展高端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化工新材料、铜基新材料五大产业链条,新材料产业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昔日盐碱滩,今日新绿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一座生机勃勃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城,正沿着涛涛大河向远处延伸,书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记者 田新元)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