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海,美丽神秘。463公里的海岸线,6000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赋予了东营海洋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然而海洋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海浪、风暴潮和海冰等自然灾害。据统计,2015年以来,我市近岸海域共发生达到蓝色及蓝色以上海浪过程90次、风暴潮过程40次,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
面对严重的海洋灾害,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将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构建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海洋观测体系,强化海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创新海洋防灾减灾发展模式,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共建共享
让观测海洋的“眼睛”更亮
日前,全省海洋预报减灾业务培训会在我市召开,参与培训的学员们来到市海洋预报减灾中心信息接收室、综合预报室、视频会商室和声像制作室,进行了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业务实操演练,进一步提升观测预报能力和防灾减灾业务工作标准。
我市海洋资源丰富,不管是预防海浪、风暴潮等灾害侵袭,还是进行海上渔业捕捞,都离不开及时准确地观测、预报预警。加快提升海洋综合观测能力,预防和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对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建观测设施,夯实海洋防灾减灾基础。先后建成3处标准海洋站、3处简易海洋站、4处浮标站和1处雷达站,共享胜利油田3处海洋站,实现了平均每50公里海岸线一个海洋站的布局,填补了我国在渤海湾南岸和莱州湾西岸海洋观测数据的历史空白,为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东营港海洋站是北海区首个地市级标准海洋站,已纳入国家观测网管理;青东5、广利港海洋标准海洋站均纳入省海洋观测网管理。
共享观测数据,提高海洋预报精准率。积极同省内兄弟地市开展交流合作,先后与省海洋预报减灾中心、胜利油田气象台搭建专线,实时调阅孤东站、黄河海港站以及滨州、潍坊、烟台等周边地市多处站(点)的水文、气象资料,实现了各类观测数据的共享共用,有效保障了海洋预报预警的精准高效。
共建实习基地,打造高素质海洋预警报队伍。近年来,我市高度注重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积极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平台。2014年,我市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姻”,共建教学与科研实习基地,借助双方在海洋监测、海洋预报、海洋管理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共同培养海洋预报减灾人才队伍,有效提高了中国海洋大学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市海洋预报减灾中心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
服务至上
打通海洋预报减灾“最后一公里”
“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2月23日夜间至24日白天,渤海和黄海北部将出现3.0米到4.5米的大浪到巨浪,东营近岸海域将出现2.5米到3.8米的大浪,预警级别为黄色。请海上作业船只注意安全,各有关单位提前采取防浪避浪措施。”几日前,一条《东营市海洋预报减灾中心发布海浪Ⅲ级警报(黄色)》刷屏我市广大市民朋友圈。这正是我市加强海洋预报精细化服务水平,切实提升海洋预警报信息社会影响力,打通海洋预报减灾“最后一公里”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随着海洋活动的日益活跃,广大人民群众对海洋预报减灾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我市坚持服务至上理念,创新海洋预报减灾方式,拓展海洋预报减灾产品种类,加大宣传科普力度,有助于社会公众及时准确了解海洋环境预报信息,大大提升了重大海洋灾害防御水平。
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海洋预报减灾服务实效。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动态更新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接收单位和个人,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手机短信、邮箱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迅速对外发布海洋预报信息,实现了既“发”预报又“送”预报的服务形式。在东营沿海配套建设了8个LED户外显示大屏,针对性发布精细化海洋预报预警,实现了全市重点渔港、码头全覆盖,打通了预警报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在北海区海洋系统率先建成了首个地市级虚拟演播室,独立开展海洋预警报视频业务化制作,提升了海洋预警报信息的可视化程度。今年以来,共制作和发布海洋灾害警报93期、重要海洋灾害专报23期、短期海洋预报信息579期、精细化专项预报421期,通过短信平台向19万余人次发送了65万余条预警信息。
拓展产品种类,提升海洋预报减灾精细化水平。针对海上油气田等重点保障目标和“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探索开展了精细化专项海洋预报减灾服务,为海上安全生产和滨海旅游观光等提供保障。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重要抓手,积极调查研究、开阔思路,在24小时海洋预报的基础上,拓展了72小时海洋预报和金泥湾阳光浴场专项预报,切实解决沿海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东营市海洋预报减灾中心现场开放日。
普及海洋知识,提升社会公众海洋防灾减灾意识。组织开展“海洋文化进校园”活动,与科达小学联合开展海纳百川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湿·海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科达小学先后被评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海洋意识教育示范基地。积极探索海洋宣传新渠道,发挥“学习强国”平台优势,推出《东东莹莹讲海洋》系列科普漫画和海洋宣传教育基地系列解说视频。不断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宣传,通过海洋预报减灾中心开放日、现场宣传、主题画报、网络直播等线上线下活动,对渔民、涉海企业等海上作业人员开展海洋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不断增强全社会海洋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进一步减轻海洋灾害损失。
安全发展
全面筑牢“蓝色防线”
2018年“摩羯”“温比亚”、2019年“利奇马”、2021年“烟花”……近年来,我市频繁受台风北上影响,海洋预报减灾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强度高。
为了降低恶劣天气对船舶航行、海洋渔业以及沿海地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全市海洋发展和渔业系统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履职担当,全时段坚守岗位,切实发挥海洋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以敢打硬仗、打赢硬仗的魄力,以精湛的业务水平,高质量完成了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历次台风,均提前精准预判灾害的时间、地点、量级,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各县区、开发区采取防范措施,及早组织留船人员、码头商户、养殖企业等海上作业单位和人员紧急撤离,避免了伤亡事故发生。历次海洋灾害过程期间,市海洋预报减灾中心全员24小时在岗值守,及时制作发布海浪和风暴潮警报、灾害专报、海况速报等各类预报产品,为全市抗击台风、抢险救灾等工作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
多角度开展工作,提升海洋灾害防范能力。完成了利奇马海洋灾害补充调查、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大比例尺淹没风险分布图制作,划定了风暴潮灾害重点防御区,对政府防灾救灾决策、合理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奠定基础。制定出台了《东营市海洋灾情调查方案》,为开展海洋灾害调查与评估提供了遵循和依据。修订了《东营市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上下合力、社会参与的海洋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在易受风暴潮灾害影响的渤海湾、莱州湾湾底分别选址布设了警戒潮位警示桩,便于沿海居民和企业及时进入戒备或撤离,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
与此同时,我市自2008年开始建设海洋台站,2011年起对外提供海洋预警报服务,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做法,为推动海洋预报减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组织起草的《海洋环境预报数据资料质量控制指南》《近海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模式》在全国推广并实施。与省减灾中心共建山东省(东营)海洋预报减灾综合示范区,对加强我市海洋预报减灾业务示范引领能力,整合共享省、市、县各级海洋预报减灾软、硬件平台与技术人才优势力量带来积极作用。在我市召开的全省海洋预报减灾体系建设会议上,介绍了海洋预报减灾“东营模式”,潍坊、滨州、烟台、沧州、塘沽、连云港、防城港等省内外兄弟单位纷纷前来考察交流,学习借鉴我市的经验做法。
面向“十四五”,绘就新时代海洋强市建设新画卷,推动海洋预报减灾工作迈向新台阶,全市上下正铆足干劲,不断完善市县两级海洋预报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海洋预报减灾能力,积极保障涉海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平安东营建设贡献海洋力量。
(记者 关晨歆 通讯员 吴鑫 李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