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东营市胜利胜采小学校长丁晓霞:让学生在爱和希望中成长

(栏目主持人:李萍)

  记者:您认为,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应该重点培养什么?

  丁晓霞:学生就像一颗“种子”,学校要提供有营养的沃土、阳光和水分,催生他们发芽。“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我不会要求所有孩子都去学某一种特长,而是广开课程、广搭平台,让孩子们尽量多地去听、去看、去体验、去尝试。学校不是舞蹈团,但可以有优秀的师资供学生学习各种舞蹈;学校不是乐团,但可以有优秀的师资供学生学习各种乐器;小学校园不是体校,但可以有优秀的师资供学生学习各种运动项目……学校要给孩子营造出充分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就像空气弥漫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中熏陶、感染,实现着自我成长。

/

  记者:学校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是如何开展的?

  丁晓霞:学校实施“青蓝筑梦俱乐部工程”,采取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十个一工程”为载体,润泽青年教师成长。通过校长解读学校文化理念,加强青年教师的文化认同;听优秀教师分享成长经历,激活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每周“两字一画”,校长亲自批阅,提高青年教师从教基本功;写好每周“一篇教育故事”,校长批改点评,提升青年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共读一本书,每月一次沙龙活动,晾晒思想,碰撞智慧的火花;每年一次师德演讲比赛,促其见贤思齐,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每学期一节“汇报课”,通过“一课四磨”磨课活动,在师傅与教研团队的打磨下,将教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授课者和听课者的教材解读与课堂驾驭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

  东营市胜利胜采小学“韵味”茶艺课。

  记者:您如何看待“双减”政策?

  丁晓霞:学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阵地。“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教育将负担起更多任务。最突出的变化是,教师、学生在校的时间长了,这个“长”针对的是有需求的家长和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让老师、学生多了一些学习以外的相处和陪伴。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打好“双减”政策落地组合拳?

  丁晓霞:首先,要给老师加点“研”。学校以“双减”为抓手,着眼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开展多层次教师培训与研究。一是坚持“读品悟”,组织骨干教师编撰教育美文《读品悟》,通过共读改善业务学习的方式,提高业务学习的效率。二是分层搭台,提升教师素质。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不断加强对教研组长、课题组长的培训指导,请身边优秀的教研组长介绍经验,并创造条件外出观摩学习,增长见识,开启思路。三是夯实教科研,保障“双减”落地。学校开展增强教师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的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强化教研活动,丰富科研课题,驱动教师提升驾驭教学工作的能力。四是学科组聚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各教研组围绕“高效教学”“有效作业”等主题开展校本教研,通过观摩优质课例、听取专家讲座、集中研讨各抒己见,深入解读教材,提升备课质量。

/

  东营市胜利胜采小学古筝教学校本课堂。

  其次,要给课程加点“趣”。学校要努力打造丰富、多元、有趣的课后服务课程,赋能孩子的个性发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成为“双减”工作的助推器,课后服务通过作业辅导与选课走班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设置语言与文学、思维与逻辑、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科技与创新、劳动与实践等课程集群,将“五育并举”落实在行动上,从而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最终达到促使学生开心学习,家长安心工作的目的。

  再次,要给家长加点“料”。一个家庭夫妻有结婚证,一个学校教师有教师证,学生有学生证,可是父母作为家长,还没有“家长证”。“家长证”其实就是建立起一个纽带,让家长、老师、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构建育人共同体。学校为家长提供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让家长随孩子入学而入学,随孩子毕业而结业。学习形式采取线上学习为主、线下学习为辅,内容围绕亲子关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主题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家校育人理念的差异。

  最后,要给学生加点“餐”。给孩子不可或缺的一项“加餐”就是“阅读”。借助我们已经实施的“晨诵、午读、暮省”阅读课程,为孩子提供书单,提供阅读指导,提供借阅书籍,指导亲子阅读,指导各班成立学生读书会,让孩子感受阅读交流的乐趣。

  记者:“双减”之后如何看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丁晓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应该承担起各自的教育责任。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需要负责孩子所有的教育问题,其实这是不对的,尤其是“双减”之后,家庭教育要及时“补位”,家长再也不能做“甩手掌柜”了。每一位家长必须认识到: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政策如何,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头等大事。

  “双减”以后,校内将不断减负,校外培训机构也逐步退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双减”之后,父母不能再唯分数论,要想办法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创新意识等等。我们常说,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学校教育回归本真,承担起本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但“双减”为孩子减负的同时,家长也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双减”减的是孩子的压力与负担,不减父母的责任,不减家校的配合。

/

  教师说|吴雯慧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技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针对性地制定了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建立特色德育组织——爱心体验中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学校的“小主人”,负责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卫生、纪律检查及大课间活动等,锻炼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让他们在活动中兴趣得到激发、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

/

  家长说|四年级二班 刘俊泽家长

  家校共育,是学校跟我们家长一直倡导的教育理念。校长和老师们经常与我们沟通交流,为我们指明教育方向,告诉我们,平时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进步。学习方面,要培养孩子掌握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不必特别在意考试的分数,而是针对孩子对各个科目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情况与孩子进行交流,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辅导和帮助,尽量让孩子带着兴趣主动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

  学生说|五年级五班 刘泽钰

  学校就像一个温馨的家,我和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学校经常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我最喜欢读书节活动,我跟同学们一起阅读,交流分享读书心得,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学习习惯。学校还加强我们的体育锻炼,在课间组织我们开展跳绳、踢毽子、跑步等活动,十分有趣。学校组织的疫情防控演练、地震和消防疏散演练等,让我掌握了好多安全常识,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课后,老师从来不会给我们布置一大堆作业,而是按我们学习的进度和情况,合理地布置作业。在这里成长的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快乐的一天。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