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黄河滩(组图) (刘文忠 摄)
黄河流入东营后,河道左转弯近90度折向东北,进入南起东营区龙居镇麻湾、北至利津县利津街道王庄长达30公里的“窄胡同”,由于受这种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限制,黄河滩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市委、市政府重视的民生工程,尤其是作为黄河下游的蓄滞洪区的南展区,告别泥路、土屋、房台,搬进了现代化社区,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崭新生活。金秋时节,记者行走黄河两岸,看到了一个个精彩的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旧貌换新颜
小村庄变现代社区
2015年,羊年春节,杨庙社区居民放鞭炮迎新年。
“产业兴生活富,土房换新楼。乡村振兴大路宽,前方好奔头。寒来暑往四十载,幸福握在手……”在黄河南展区历史文化馆展厅,一曲《南展颂》将南展区从落后到便捷、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华丽转身娓娓道来。
据董集镇杨庙社区人民调解员何婷婷回忆,记忆中的老村房台村土房连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我们的‘新村子’往东是行洪的展区没有路,往西紧临黄河,整个村子被隔成了‘孤岛’,乡亲们就这样窝在家里,守着人均不足2亩的土地,靠天吃饭,大伙儿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住就是近40年。”指着黄河南展区历史文化馆展厅里的一张老照片,何婷婷感慨道。老照片中的房台村,狭窄的胡同仅能通过一辆板车,逼仄的房间内燃着一盏昏黄的油灯,一家人挤在一起,连转身都很困难。
这种生活一直延续到乔迁杨庙社区。1999年10月,黄河小浪底工程投入运行,通过与三门峡水库联合调度,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基本得以解除,因解决黄河三角洲凌汛分洪问题而建的黄河南展区工程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2008年7月,国务院在批复《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中,做出了“大功、南展宽区、北展宽区3个蓄洪区防凌运用几率稀少,予以取消”的规定。
摘掉蓄滞洪区“帽子”的黄河南展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2013年5月8日开工,历时142天,董集镇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杨庙社区11个村、1728户的补偿安置协议签订。2016年11月底,投资7.9亿元的杨庙社区率先完成全部楼宇建设,并把所有住房全部分到群众手中。杨庙社区11个房台村4790余名村民已全部搬进了崭新的楼房。
如今,南展区房台村实现了由低矮土坯房到宽敞新楼房的华丽转身。走近杨庙社区,一排排高楼掩映在绿色中,宽敞的道路,一尘不染。走进社区,超市、幼儿园、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图书室、舞蹈室、乒乓球活动室、便民服务台、卫生院等一应俱全,漫步其中,感觉和城里的小区别无二致。
转型升级
碎片化耕地变高效农场
董集镇沿黄产业项目行动党支部联盟。
金秋时节,开车行驶在临黄大堤,放眼望去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给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镀了一层薄薄的金色,形成了一条亮丽的沿黄产业风景线。这得益于董集镇前许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带项目借助市、区下派帮扶力量,充分利用碎片化宅基地,发展设施农业种植,实现群众集体双增收。
前许村锦园果蔬生产基地位于董集镇杨庙社区西南部,属董集镇土地“增减挂”项目,总占地面积63亩。在董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挥帮扶资金撬动作用,规划总投资360万元,建设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14处,其中前许村8处。大棚引进寿光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管理技术和经验,整体采用钢结构设计,墙体采用保温泡沫板加保温棉保温,顶部采用镀锌钢骨架支撑保温被防寒,底部采用地埋管节水灌溉技术。
“目前,棚区内主要种植西红柿、网纹瓜,销路主要是市场和团购。”记者获悉,在与市场接轨的摸索中,前许村合作社借助西十一果蔬种植物流产业园项目,采取“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模式,有计划地扩大种植面积,建立市场化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与批发商签订合同长期合作,实现西红柿产后集中存储、统一包装、共同配送,为合作社生产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实现产销合理化,赢取最大利益。
今非昔比
“土地使用权”入股
农民变股民
前许村锦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
一走进垦利区董集镇前许村锦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便看到棚内配套修建的排水渠、滴灌设施等设备。村民们正在忙着网纹瓜的采摘、分拣、装箱,洋溢着一片丰收的喜悦。2020年1月份,在全市乡村振兴服务队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前许村锦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村党支部书记许孝军带领2名支部委员和2名群众代表作为发起人,采取以集体“土地+资金”方式完成“红股”众筹,明确将合作社收益进行三七分成,其中村集体占比30%、全体村民占比70%。“目前,高标准建设了8个高温棚,一年纯收入40万元,这40万元拿出70%用于村民分红,30%用于合作社积累,解决了村里60岁以上老人就业问题。”
之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果想要外出打工只能背井离乡,如今,他们在离家几里地甚至只有几百米的地方,找到了工作岗位。“在这工作一天能挣100元,再加上一年1650元的土地流转费和200多元的政府补贴、合作社分红,足够我生活用,不需要跟子女要钱,活得很有尊严。”正在棚内劳作的一名村民说道。村党支部书记许孝军说,正是这种“土地入股+年终分红+进社打工”的模式,让这些留在本地打工的农民,挣钱、照顾家人两不误,心里的幸福感可想而知。前许村逐渐从一个“人少、事多、家难管”的小村,蹚出了一条富民道路,成为董集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缩影。
无中生有
贫困村崛起
现代化服务业聚集区
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
秋高气爽,漫步在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处处可见小溪流水,绿野成顷的美丽景象,亭台楼阁,流水潺潺,依稀可见利津古城八景之首“东津晓渡”的遗风。如今,以东津渡旧址为基础建设的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圣地,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以休闲旅游为基础,康养幼教为特色,黄河文化为品牌,致力于打造“黄河入海第一渡、心灵度假第一乡、齐鲁休教第一区”。“度假区总占地1.9万亩,以湿地建设和特色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康养、幼教、文创为特色,共分为旅居康养社区、儿童教育培训区、温泉旅游度假区、湿地生态休闲区和黄河文化体验区五大区,投资63.7亿元,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内负责人表示。
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濒临黄河、靠近县城,资源禀赋优越但发展相对落后。2019年,占地12.75平方公里的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启动建设,让村庄在保持土地性质、权属、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就地换新颜。度假区内共有张家夹河村等16个村庄。“我们流转了7000余亩土地,形成了5横7纵15桥的道路交通体系、12公里水系、1000余亩湿地水面,依托整个湿地将分布建设16座岛屿,形成一岛一主题的湿地特色景观。”利津东津渡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下一步,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也将积极顺应“旅游+”发展趋势,为产业插上“旅游”翅膀,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共生、多元融合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变废为宝
低洼地变景区
游客在龙居桃花岛旅游度假区内滑草。
如果你错过了冬天滑雪的季节,没关系,在东营区龙居桃花岛旅游度假区的滑草运动便能寻回那份刺激。穿戴滑草装备后在青青草地上随草滑行,如小鸟般自由快乐。除了滑草,这里还有真人CS,枪林弹雨中感受勇敢者的游戏;采摘花生感受丰收喜悦;玩累了,在桃花岛农家乐歇歇脚,烧上一锅香喷喷的农家饭……一幕幕场景是龙居桃花岛旅游度假区的真实写照。
每到节假日,龙居桃花岛旅游度假区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不仅有新鲜空气,还有各种游玩的乐趣。“孩子们可以在开放的学习空间里感受生活、开阔视野,收获满满的幸福和快乐。”东营区龙居镇党委宣传委员孙绍源介绍。
“龙居桃花岛旅游度假区是龙居黄河森林旅游区规划建设的三大板块之一。这里之前是闲置村庄和一片片的低洼坑塘。2012年由东营桃花岛旅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建设。”孙绍源说。一片低洼地如何变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源于龙居镇特殊的地理位置。龙居镇是黄河进入东营的首站,千百年的淤积形成了几十万亩的滩涂地,龙居镇就坐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项目占地1500亩,依托四万亩生态林场,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规划建设“生态观光、农事体验、健身康体、休闲娱乐、度假疗养”五大功能区,千年的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学生研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专访小说《南展区》作者糖果
昔日重现
“那里有我关于童年的很美好酸涩的回忆。”
“在那里我完成了我个人对于人生、对于世界认识的99%。”
2013年5月8日,长篇小说《南展区》开始在《黄河口晚刊》连载,就在这一天,东营市委、市政府黄河南展区搬迁改造工程在胜坨镇胜利社区正式启动。这篇近三十万字的小说以东营黄河南展区为地理背景,以作者个人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南展区及东营的风土人情、时代变迁,描绘了南展区父老乡亲舍小家顾大家、不畏艰难自立自强的高风亮节和精神风貌,描绘了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真心实意扶贫救苦的高尚情怀和务实作风。
连载期间,不少市民成了《南展区》的忠实读者:垦利区南请户村一位老人甚至每天让孩子从城里捎回一份报纸,只为第一时间读到小说里的故事;东城一宾馆经理刘先生致电本报编辑部,他透露自己也在黄河大坝边长大,书中描写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非常亲切,报纸连载期间,他曾把每一期都剪下来收藏,小说出版之后,他希望能留一本珍藏;东营网一网友则表示,《南展区》是送给后代的厚礼,让后代了解并记住南展区的历史……这些热心读者的好评既是对本报给予的厚爱,更反映了展区老百姓圆了“安居梦”后依然对故土的留恋和对乡愁的感悟。
面对以南展区为代表的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可喜变化,寻觅南展区的“前世今生”,9月6日,记者来到市档案馆,专访《南展区》作者糖果——市档案馆馆长张维岭。
金秋的市档案馆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显得更加典雅静谧,步入大厅拾级而上,张维岭早已等候多时。他还特意展示了珍藏多年、曾连载《南展区》的《黄河口晚刊》,看着那些泛黄的报纸,一个个铅字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悠悠岁月。
朝花夕拾,重拾往事。再读《南展区》,记者也很好奇作者创作南展区的初衷。作者为何要起“糖果”这么萌的名字?小说里那些方言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张维岭回忆说,这部小说是2013年4月份开始动笔的,当时市委、市政府已开始研究谋划南展区搬迁改造。“从小在展区里长大,那些即将拆除的老房子里都留下过我生命最初的身影,那是我曾经哭过、笑过、生活过、战斗过、纯真过、绽放过的地方,是我的故乡和童年。我怕有一天我会失忆,所以要用我的笔把它们描下来录下来,永远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对于为何要取名“糖果”,则是因为作者家里养过一条名叫糖果的狗,家人都很喜欢它,后来这条狗去世了。“我不觉得人多么高贵,小动物们多么卑微,有时它们的善良、忠诚和本分更让我动容。我就是家乡的一条狗,我希望自己像狗一样忠诚,我愿为南展区的父老乡亲多狂吠两声。”至于尽量采用方言,张维岭表示,他想搭起一座语言的桥梁,回到童年,回到小时候,回到落后贫瘠又温情良善的那个年代,让昔日重现。
东营是个移民城市,人口不多,语言构成却很丰富。《南展区》中的许多方言属于利津方言一支,但又集合了寿光、鲁西南等地的方言。虽然用规范的文字将方言表达出来,难免会“不够土、不够过瘾,有些发音、用字可能也不准确”,但是,张维岭还是想用这种方式,将最原生态的语言呈现给读者。“无鸡咯哒蛋,打个滑哧溜蹲个腚瓜,我不是专门搞语言研究的,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和整理,只要大家觉得亲切,能唤起一些熟悉的回忆,我就很满足了。”
采访将近尾声,记者在张维岭案头看到他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佛头寺》。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张维岭笑着说,之前在《黄河口晚刊》刊发过的《东营,一座来了就想“走”的城市》便是闲暇时用手机写的。他建议读者:不妨把我们平时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字都当成一次文学创作,没必要把它神秘化、格式化。这恰似健身不一定非去健身房,走路也不一定非要上跑步机。
(记者 徐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