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暴雨时,小区24个楼道有21个进水,地下室积水最深达20多公分,每逢雨季我的手机就被‘打爆’。”东城枫情水岸小区物业经理曲相龙说,尽管小区紧邻水系,但小区与水系连通不畅,导致极端天气下小区频繁积水,让居民困扰不已。得益于无内涝城市建设的推进,小区积水问题解决,这也让曲相龙长舒了一口气。
面对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带来的内涝灾害,市委、市政府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于2018年底创新提出了建设无内涝城市的思路目标,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将无内涝城市建设纳入民生实事,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法治理城市内涝,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资料图
治城先治水,全市“一盘棋”,做好无内涝城市建设顶层设计
极端天气考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温比亚”台风期间,中心城区最大降雨站点总降雨量260.20mm,降雨持续近24小时,短时间内全市总降水量相当于143个西湖,给全市防汛排涝带来巨大挑战。
作为典型的滨海平原城市,东营地势平缓、坡降比小,水体流动性差,多年来排水管线管径小、泵站能力弱等原因,汛期极易发生城市内涝。同时,中心城区是伴随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在工矿区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当时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落后、建设标准低,历史欠账较多。
“温比亚”台风过后,我市组织国内一流专业研究机构高水平编制中心城无内涝城市规划建设方案,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推进城市内涝治理。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流域防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多规合一”,在城市片区规划中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设施布局、调蓄空间等方面要求,做到了谋划超前、设计科学。
记者 于中平/摄
2018年9月召开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按照雨水就近入河、污水全面收集处理的思路,实施雨污分流、河道连通、河道清淤,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随后,我市组织专业化技术人员,对中心城开展了全覆盖、地毯式摸排,全面掌握了内涝成因,确定了“上分、中疏、下排、控水位”的总体思路,坚持点面结合、应急常态结合、源头控制与扩大调蓄能力结合,在有效处理初雨污染的前提下,创造条件使雨水就近入河,用生态的办法治理城市内涝。“上分、中疏、下排、控水位”,简单几个字,却体现了生态的思维、自然的理念。
——“上分”,即通过多路水系将上游来水分别分流至不同河道,做到“外洪不进城”。
——“中疏”,即综合运用城区内的河湖湿地、各种调蓄设施,结合管网泵站提标改造、水系贯通和河道疏浚等措施,畅通排水通道,延长水的流动路径,实现暴雨过程的坦化,减轻排水压力。特别是谋划建设天鹅湖蓄滞洪工程,疏挖蓄滞洪区40平方公里,达到蓄滞4200万方雨洪水的条件,可以收集中心城近一半的雨洪水。
——“下排”,畅通广利河明海闸处的雨水外排,避免海水顶托。
——“控水位”,即通过智慧调度等措施,科学控制广利河等主干河道以及内水系河湖湿地的水位,保障整个城区排水系统的有效运行。
得益于一系列举措,我市实现了居民小区有管道连通河道,片区有河道连通水系,城市与河湖水系实现贯通,区域有蓄滞洪湿地,形成城市排水防涝闭合大循环。
同时,得益于智慧管理、协同管理,我市防汛排涝工作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市智慧水务系统可实现全领域、全天候、全流程、全景式展示,包含河流水情、雨情监测等11个模块,整合全市179路防汛视频监测点、163个雨量站点、中心城区92处易涝点,横向接入气象、水文、黄河、海洋等部门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纵向串联基层防汛系统、中心城区已有防汛系统,与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综合指挥平台互联互通,能够“一图观全局”“一键知八方”,实现防洪排涝数据信息有效整合、充分共享、业务协同,确保防汛决策及时科学有效。
坚持自然的理念、生态的办法,打出内涝治理“组合拳”
西城规划建设早,河道水系少,加上个别地势比较低,排水靠重力自流速度较慢,大雨期间排水不及时造成积水,是内涝治理的难点。对此,我市坚持河道、管道统筹考虑,实施易涝积水区域改造,加快完善防洪排涝体系。
记者 葛铸聪 通讯员 孙光辉/摄
“在片区内道路两侧设置矩形生态沟并连接,建设一体化泵井集中收集排入广利河,大大缩短了积水排除时间,同时减轻沿线管网压力,有效提高排水效率。”市无内涝城市建设组副组长曹文涛说。近三年,我市实施了91处积水点改造工程、78个内涝严重小区应急排水工程和68个沿河小区雨水就近入河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
无内涝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既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也要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我市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城市内涝,因地制宜、逐个击破,实施了积水点改造、水系贯通、泵站泵井改造提升、内涝严重小区应急排水、沿河小区就近入河改造、无内涝城市巩固提升六大类工程,作为民生实事全力推进,打出了一套治理城市内涝的“组合拳”。
记者 葛铸聪 通讯员 孙光辉/摄
在城市排涝体系中,泵站好比“心脏”。在以往,中心城有的泵站年久失修,影响了排涝效率。曹州路泵站就是典型代表。“我们泵站1993年建设,一直采用立式轴六泵,可靠性差,超负荷运行时容易短路。”曹州路泵站站长韩友忠说,经过去年的泵站改造,泵站新换六台电潜泵,排水功率由4800立方米/小时提高到7500立方米/小时,有效解决了制约问题。
2019年台风期间,中心城区平均降雨量360毫米左右,尽管比2018年台风期间多了近100毫米,但中心城区排水速度明显加快,积水状况大为缓解。2020年8月20日中心城区遇到强降雨,时段平均降雨强度高于“温比亚”台风暴雨,但未监测发现严重内涝积水点。
统筹推进湿地城市和无内涝城市建设,有效恢复增加水空间
结合东营地势地貌来看,交错连通的城市水系是天然的排水通道。“新开挖的华山路水系,北通东营河、南达广利河,平均4米深,河宽25米至52米,将大大缓解周边片区内涝问题。”在华山路水系,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员胡光远说。
一条水系的修建,受到周边市民的点赞。“你看,这华山路水系不仅能排水,而且出门见水、出门见绿,很漂亮!”家住锦苑三区的市民高和军说。
记者 葛铸聪 通讯员 孙光辉/摄
“河道水系是东营建设无内涝城市最重要的优势、最有利的条件。”市中心城“两河”暨无内涝城市治理组副组长王海伦说。我市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大力推进中心城河湖湿地贯通,构建“环城——主干——骨干——次干”多级水网,不断配套完善行洪排涝的河网水系,打通独立水体和断头浜,增强城市及周边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提升城区整体排涝能力。2019至2021年完成中心城18条水系贯通,新开挖水系20公里,贯通水系63.7公里,中心城总长422公里的46条河道水系(其中河道8条、水系38条)全部实现连通。
东营中心城积水通过广利河入海,但在汛期易出现海水顶托,导致涝水不能及时外排,造成城市内涝。
如何打通无内涝城市建设“最后堵点”,事关工程整体成效。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在广利河挡潮闸以上建设天鹅湖蓄滞洪工程。
多年前,这个片区还是一片荒碱地,散布着各类“散乱污”企业,对附近的水源地安全来说是潜在威胁。天鹅湖蓄滞洪工程的谋划实施,彻底破解了问题。
如今,这里已形成了32平方公里的湿地,随处可见芦苇、蒲草、翅碱蓬、怪柳等植物树种。同时,工程发挥湿地净化水质的功能,增加空气湿度,净化空气质量,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
一手抓湿地城市颜值提升,一手抓防洪排涝能力增强,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目前,中心城区已形成了“九横十纵”骨干水网体系及众多毛细水系,河湖、水系、湿地水面总面积达到77.6平方公里。
治水是篇大文章,需要统筹谋划实施。我市通过“六水共治”,做到无内涝城市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相互融合、一体推进,促进了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了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等多重目标,完善了水安全保障总体格局。
困难面前“上”,荣誉面前“让”,用心用情建设良心工程民心工程
宏伟的事业,总是在宵衣旰食中腾飞;壮丽的篇章,总是在朝乾夕惕中续写。
记者 周广学/摄
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占地40平方公里,涉及面广,工程量大,时间紧张,对规划、设计、施工等各环节都是巨大挑战。一排低矮的平房,简陋的办公条件,院子里停的私家车上遍布泥土……这里,就是工程建设指挥部。
2019年10月15日,是周天奎难忘的一天。这天,专班召开第一次会议,意味着工程正式启动。“第一次到片区调研时,都是盐田、小厂子,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天鹅湖蓄滞洪工程建设组组长周天奎说。
记者 周广学/摄
开挖土方2200多万立方米,是天鹅湖蓄滞洪工程的土方工作量,而施工时间只有几个月。“为满足2020年5月31日前达到蓄滞洪条件,专班全体同志和施工企业加班加点,春节期间也没停工。”周天奎说,他们克服疫情影响,全力组织施工,专班每位同志包一个落后标段,盯上靠上抓推进。有次为了赶工期,周天奎和同志们在工程现场奋战了一夜。连续两个春节,他们都在工地度过,平时星期天、节假日更是坚守在工地……
“干工作就要这样,这样才能把事干成、才能把事干好!”组织的信任,人民的重托,激励他们在工程一线前行再前行、突破再突破。
市水务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晋娟是工程一线为数不多的女同志,却一点不输男同志。“家里事儿都指望不上你,换个轻松点的岗位吧。”常年来,刘晋娟奔波在项目建设一线,家里事儿时常顾不上。前年,爱人被单位选派援疆,刘晋娟就工地家里两头跑。面对“大家”与“小家”,她毅然选择了前者。
记者 周广学/摄
中心城“两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与无内涝城市建设密切相关。作为工作23年的“老水利”,王海伦积极投身到工程一线,与技术人员共同规划工程走向、研讨工程设计、优化工程方案,推动沿河小区雨水就近入河改造、河道水系清淤等一系列工程顺利实施。
“现在想想有些后怕,当时没想那么多!”在2019年中心城台风强降雨期间,曹文涛检查时发现,某路口泵井配电箱因强降雨发生进水。在存在漏电隐患的情况下,他不顾个人安危,赶上前排除了故障,保证了泵井用电正常。
“温比亚”台风期间,耿井片区积水严重,东营区“两河”水环境治理工作专班工作人员许国明冒雨彻夜奔走市区各易积水路段,连续5天没有回家休息,积水泡肿了双脚,树枝划伤了小腿,让同事群众感动不已。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他们之中,有的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利”,有的奔走在项目建设一线,有的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每当风雨来临,他们逆行而上。每当困难来临,他们肩挑重负。他们的工程大都在“地下”,却建在了人民“心上”。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初心的模样。
正是以人民满意为导向,一次次探索、一次次攻坚、一次次突破,汇聚成东营向上发展的时代伟力,成就一座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美好明天!
(记者 王俊杰 通讯员 孙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