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画卷扑面来——从资源型城市到高质量发展的东营探索

/

  山东东营,这座黄河入海口城市,正以转型“蝶变”跨入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2017年至2020年,“四新”经济增加值由324.65亿元增长到489.9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2.3%提高到17.7%,“十强”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1.09%。

  ——全市炼化产业占比由2018年的34.3%下降到2020年的27.6%,高端化工占石化产业比重三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今年前5个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高位运行,全市进出口总额、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7.6%、19%、21.3%和34.1%。

  ……

  这是东营高质量发展的优美曲线。

  在与时光对望中,便能发现这几年东营改革发展的壮丽多彩。近年来特别是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我市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打破传统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塑,取得了明显成效。

/

  金融港高楼林立,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 记者 周广学 报道

/

  在“痛”与“变”的转折中明晰城市发展新方位,是许多城市“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必答题”。

  对于三年前的东营来说,痛,来自于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焦灼感。作为胜利油田的主产区和所在地,东营因油而建、因油而兴,培育形成了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石油装备、有色金属等主导产业集群。新常态下,像许多城市一样,东营经历了发展阵痛。

  从外部看,全球经济下行、国际油价下跌、宏观政策调整、资源要素趋紧。从内部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科研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压力大……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倒逼东营系统谋划、创新作为。

  “痛”则思变。

  2018年5月起,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密集开展考察调研,查找问题,分析根源,征求意见,综合施治。思维碰撞中,东营的发展被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坐标中深度分析、重新审视。

  2018年金秋召开的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标注了东营市改革发展新高度。

  在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中,在环环相扣的战略里,东营新时代发展的目标定位第一次呈现出清晰面目。这,让无数东营人精神为之一振。这,为东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战略支点。

  全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东营立足产业优势,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塑造新格局、实现新突破,迫切需要抢抓机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我市迅速行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聘请国家宏观院成立编写组,迅速启动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

  “作为地级市,东营启动规划编制工作,是比较早的。”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我市积极到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省直部门对接汇报,赢得了工作主动。

  规划质量决定着工作质量。我市积极开展“1+9”规划体系编制,持续进行修改完善。“1+9”体系中的“1”指《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9”指的是绿色能源石化基地建设、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生态保护和生态补水等9个专项规划。同时,围绕生态保护、黄河安澜、高端产业等领域谋划提出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

  对于东营这样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打好新旧动能转换这场硬仗,必须处理好产业发展“变”与“不变”的关系,明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和路径模式,持续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推动产业发展,必须找准突破口。这几年,东营将突破的“主战场”牢牢锁定在重大产业项目的推进上,科学论证研究项目,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加快项目落地建设,健全项目推进机制。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特殊情况下,全力优服务、强保障、促改革,奋力按下项目建设“快捷键”,为下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转型不是转产。许多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对传统产业进行全产业链重构,不是简单的多种质态叠加,而是更加重视传统产业与绿色化、高端化的对接,东营的传统产业转型充分体现了此点:

  ——集群发展。在高端石化产业发展上,东营有序推进炼化产能优化整合。重点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统筹产业、环境容量、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

  ——科技赋能。东营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园区智能化、产业数字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化工园区。

  ——优胜劣汰。建立健全化解过剩产能长效机制,全力“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实现企业优胜劣汰、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分类组织实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任务,对“两高”项目实行“五个减量替代”。

  事实证明,大而强的传统产业项目,已成为东营经济“压舱石”,让东营经济保持了足够定力与韧性。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空前机遇和“风口”。能不能抢抓机遇,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采油树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之一。”在威飞年产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项目现场,公司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研发攻关,他们一举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

  “别小瞧这团白色纤维,这是公司生产的高性能氧化铝纤维,耐受温度达1600℃至1800℃,具有热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东珩国纤新材料公司总经理葛传金介绍,公司是全球第三家、国内唯一一家产业化生产高性能氧化铝纤维的企业,所生产的氧化铝纤维采用自主研发的“溶胶——凝胶”工艺制造,一举打破国际垄断。

  类似的新材料头部企业,何止东珩国纤一家。当前,我市新材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产业的规模扩张只是表现,背后则是创新的裂变式增长,靠的是创新技术的牵引:国瓷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功能陶瓷材料、纳米级复合氧化锆生产企业,全球第二家高档纳米级钛酸钡生产企业;胜利新大管业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连续抽油杆生产基地……

  这几年,市委、市政府悉心谋篇布局。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东营的优选项,创新驱动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

  数据显示,东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18年的28.15%提高到2020年的34.21%,提高6.06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延伸发展高端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化工新材料、铜基新材料五大产业链条,新材料产业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新发药业是全省“隐形冠军”企业和全球B族维生素种类最全的生产企业,正在建设总投资106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园,3至5年内打造200亿元产值的生物医药产业链,等等。

/

  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结构、经济版图,产业竞争已进入拼产业链、拼产业生态的发展新阶段。想在高质量发展路上闯出一片天地,必须在集成创新与边界拓展中注入转型新内涵、树立新标杆。

  再创东营经济新辉煌,离不开“有形之手”的推动。

  5月份,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东营市重点产业“链长制”实施方案(2021-2023年)》,梳理出6大产业15条重点产业链,全面实施“链长制”。针对不同产业链特点和实际,实行“一链一策”,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晴天出海,雨天结网”,在市场经济中同样适用。市场总体不够景气的情况下,正是一个搞技改的好时机。

  从去年起,我市决定连续3年每年拿出3亿元,专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明确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千企技改”工程,滚动实施1000项高水平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在我市技改领域,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去年扶持总投资70亿元的120个技改项目,撬动社会投资63.6亿元,16个项目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

  与此同时,我市以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建设,去年建成市级数字化车间23个、智慧工厂6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2个。

  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资源。

  近年来,我市实施“才聚东营”行动,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计划,鼓励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离岸研发机构,有力支撑了企业发展。

  对于东营来说,油地校是创新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以胜利星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为例,作为中国石化首批批准设立的科技创新企业,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油地融合,得益于东营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近年来,我市着力深化油地校科技人才资源合作共享,积极支持胜利油田“四院一中心”整建制搬迁入驻东营高新区,特别是正在建设的胜利工程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整建制引进胜利油田7个二级院所,吸引科研人员270余人。

  “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同向发力,激起企业创新发展“千层浪”。

  目前,我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27家,较2018年翻了两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2家,较2017年翻了一番;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瞪羚企业,61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

  新常态下,着力优化产业生态圈层,培育高质量的产业生态体系,才能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盘活整合,让破产企业焕发“第二春”。我市根据全市产业链的需求,引进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参与破产企业重组,帮助相关企业盘活资产,实现企业、项目重整发展,让沉重的包袱成为财富:

  ——投资50亿元的高速轨道交通车轮项目,引进全球高铁轮轴制造行业巨头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建立研发中心,既重新启用搁置多年装置,又同时占领了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的产业高端。

  ——投资5.6亿元的东材科技光学膜项目,引入国内综合性绝缘材料研发制造龙头企业——四川东材科技集团,整合原胜通集团光科板块,打破了全球行业市场垄断。

  生态圈层的优化重塑,既需要盘活资产,又需要做强平台。

  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是东营市按照“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模式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鲜明缩影。该产业园首创“以院带园”发展模式,由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联合潍柴动力、威孚高科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高端研发加上高端市场,这一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将带动形成600亿元产值的稀土催化产业集群。

  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氧化铝纤维研究院、山东大学利华益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5+2+2”产业体系,坚持“培育大平台、赋能大产业”,率先在新材料、石化、农业等领域建设了高能级创新平台,让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强化,区域创新能力正在实现质的提升。

  资本是用“脚”投票的。哪个区域的市场更成熟、服务更到位、配套更完善,资本与优秀企业就向哪个区域集中。

  6月3日,我市举行深化“政银合作”签约暨智慧政务启动仪式,将东营辖区内首批21家银行机构的117个网点纳入智慧政务网络,为广大企业群众提供“零见面”“门口办”便利化服务。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窗受理、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市和县区、开发区全部实现“同权审批”,在全省率先推出企业开办“政府免单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施工许可审批全程电子化,企业开办实现1个工作日内办结。

  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自从入住梦立方数字产业孵化基地,云科汉威软件公司切身体会到了政府提供的实惠与便利。“我们租用了约20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孵化基地都进行全额补贴。还提供了资源对接、投融资等服务,为我们拓展业务、市场推广提供支持。”公司综合部主任马园园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2月25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政银企座谈会成功举行。此次政银企座谈会,23家银行与开发区51家企业就66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金额达271亿元,签约项目数量、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去年4月23日,市政府与邮储银行山东省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内将为东营提供300亿元融资支持,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这也是全省邮储银行系统内首个与地级市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邮储银行东营市分行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近年来,我市着力创新金融工作机制,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金融辅导工作,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

  历史,期待东营新的作答。当下,一座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正逐梦向前!

(记者 王俊杰)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