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三年 穰穰满家——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东营经济社会发展亮点观察

  2018年至2021年,是东营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三年。三年时光飞逝,东营蝶变向新。观念理念在变,质量结构在变,产业生态在变,体制机制在变,城市品质在变,百姓生活在变……种种变化中,奋斗者的足迹深印其中,实干者的身影勇往直前。

  清新明亮的湿地城市特色风貌。周广学/摄

  回望2018年,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向着这个目标定位,三年来,全市上下勠力同心、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开创了新时代东营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交出了一份亮点纷呈的成绩单。

  黄蓝交汇。 延智/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并组建工作专班,与国家、省同步启动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并根据东营实际同步编制9个专项规划,谋划提出总投资额约7694.9亿元的230个重大工程。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家规划纲要体现了大量东营元素,“十四五”时期这些元素将加快落地,赋予东营美好发展前景。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我市定位清晰、行动迅速,用主动赢得了主动。

  【观察】机遇面前,能否抓得住、用得好、干得好,更需要思想的解放、理念的升级,需要方法的完善、作风的改进。我市之所以能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中赢得主动,关键在于系统谋划、顶格推动,关键在于市领导层和决策者的行之快、思之远、为之实,关键在于全市上下一心,坚持以昂扬向上的状态奋力书写东营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自2018年1月山东省获批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以来,东营按照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总体部署,坚决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开展了一场全面系统的产业结构调整。

  奋战三年,在“初见成效”的交卷时刻,东营初战告捷:地区生产总值达2981.19亿元,同比增长3.8%;三次产业结构由5.6:62.3:32.1调整为5.3:56.3:38.4;2017至2020年,“四新”经济增加值由324.65亿元增长到489.9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2.3%提高到17.7%,“十强”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1.09%,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特别是石化产业迈向中高端,全市炼化深加工占比三年提高10个百分点,高端化工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东营经济发展逐步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观察】东营因油而生、因油而建、因油而兴,同时也因油形成了既有的资源型、重化工产业结构。面对困境和困难,东营坚持在困中破局,一边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一边紧紧拥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传统产业“有中生新”,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着擘画的新蓝图,东营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动实践值得期待!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契机,构建了市、县(区)、镇(街)、社区(村)相贯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体系,组建实体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中心,实行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将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千条线”纳入“一张网”,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于中平/摄

  我市把分散的16类网格归为一张,把5万多名网格员并为一支。按城乡社区300户1000人的规模,重新划分6098个网格,把每个人、每一寸土地纳入网格。原本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726项工作整合精简为7大类229项,连同26个部门职能,归入一网;原本分散于各部门、用于网格管理的7000多万资金,并为一体。各种力量进网络,各类服务下网格,一“网”兜起大小事。

  【观察】“市域”是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行动单元。探索“市域之治”,东营一马当先。实践证明,我市市域社会治理之所以走在全省前列,得益于从实际出发,从构建领导体制、搭建治理体系、组建工作队伍、打造信息平台、建立运行机制等方面发力,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多次实地督导有关项目落实,强调要用“绣花功夫”做好城市品质提升和精细化管理,打造独具湿地特色的现代化魅力城市。东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始终把生态保护与湿地城市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聚焦重点工程项目,推进11条水系贯通工程,实施总面积110平方公里的天鹅湖城市湿地工程、东三路生态湿地工程、东八路生态环境改造提升工程……5个湿地特色片区、9条湿地特色景观带,串联起城区的大片湿地、水系、湖泊、水库。“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鲜明特色正在形成。

  【观察】你,感受到了吗?我们身处的城市,正在发生着“颜值”与“气质”齐升之变。三年间,通过厚植“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城市底色,一个个规划正从“蓝图”走进现实,东营这座城市不仅以“湿地”展示城市形象,展现出城市的温度和吸引力,更以湿地城市建设改善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吸引越来越多外地人的流连忘返。

  城裹水,水中城。王彬彬/摄

  2020年11月,东营市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自2015年首次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7年成功蝉联之后,东营市再次蝉联殊荣,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三连冠”。文明,成为东营的金字招牌,是东营的亮丽名片。东营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涌现出全国文明单位12个、全国文明校园2个、全国文明村镇17个、省级文明单位300个、省级文明校园15个、省级文明村镇131个。

  【观察】全国文明城市是城市竞争中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金字招牌”,是对一座城市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最高评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非“终身制”,评上之后每年还要接受中央文明办的考核,每三年复评一次。“三连冠”背后是东营这座城市的坚守、追求与拼搏!

  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经过持续攻坚,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6万人,103个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30.8%,“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部实现,贫困村实现了“五通十有”,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幅32.1%,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至此,我市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交出一份高质量脱贫的精彩答卷。

  【观察】在脱贫攻坚战全面取得胜利的时刻回望过去,各种画面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为了这份答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落实,扶贫干部热血赴使命、行动践诺言,乡亲们自立自强奔小康,东营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才绘就出一幅美丽的脱贫攻坚画卷。

  2020年9月28日,东营港疏港铁路正式投入运营。张振/摄

  近年来,东营在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中用力颇多,坚持项目优先,办成了许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黄大铁路、东营港疏港铁路、济东高速、长深高速广饶至高青段等一大批项目建成投用,新建改造“四好农村路”1487公里,建设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974公里,新改建、大中修干线公路397.6公里。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332公里、铁路里程354.1公里、油气管道里程1935公里,东营港建成码头泊位63个,胜利机场通航城市达到17个,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可以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东营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凸显。

  【观察】为了改善“交通末梢”尴尬境地,东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不遗余力。延伸,延伸,再延伸!提升,提升,再提升!空中、水上、陆地,东营正以一条条航线、铁路的陆续开通,一条条公路的修建提升,一个高效衔接、多网融合的交通体系的基本形成,不断打破空间的距离,让我市与外界紧密相连。

  2020年7月28日,全市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于中平/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政策窗口期,攻坚克难,改革创新,金融动能转换取得扎实成效,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明显提升,企业债务风险得到妥善有效化解,金融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金融工作重点进入由金融动能转换向金融生态修复的重要转折期。

  【观察】金融运行更加稳健、风险防控更加有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更加有力,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完善,金融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融合,信贷支撑能力稳步提升……我市正不断推动经济与金融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更加精准高效地推进金融生态建设,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2021年1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同意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函》,同意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转设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同时撤销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的建制。2021年3月1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印发《关于设立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通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正式获准设立。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系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由省政府领导,省教育厅主管。学校由省政府和东营市政府合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8000人,定位为应用型高等学校。

  【观察】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地、聚集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曾经的中国石化人才培养基地,又迎来了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批复,这对东营城市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希望这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能为东营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精尖人才,推动能源行业和区域经济更好发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缪宏伟 丁少伟/摄

  我市紧紧围绕“5+2+2”产业体系,坚持“培育大平台,赋能大产业”,积极培育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快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同时推进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氧化铝纤维研究院等平台建设。2021年3月,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研发基地启用,稀土催化产业园开园,开启了“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协同发展模式。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周光远团队合作共建山东省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氧化铝纤维研究院、山东大学利华益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正在加快搭建。根据今年2月发布的全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再创新高,创新水平指数达到81.15%,跃居全省第5位;指数增长幅度为23.17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位。

  【观察】产业创新是立足自身产业基础锻造发展新优势的要义所在。为此,我市聚焦优势领域,加快建立“一产业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运行机制,推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高能级突破,同时这些高端平台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了东营科技创新“生态圈”,提高了东营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东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抓早、抓严、抓细、抓实,科学研判疫情走势,不断加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建立体防控体系,对重点风险人群,从严落实滚动摸排、信息报备、隔离检测、随访服务等管控措施;严把疫情输入关口,持续加强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冷链食品全链条管理,提升医疗救治和核酸检测能力;各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广大群众众志成城、踊跃参与,始终保持了“零疫情”的防控成果。东营还在全省率先实行疫情处置、经济社会发展两条线作战,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观察】始终保持“零疫情”!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东营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东营以主动工作构筑稳固防线,以最严的措施阻断疫情输入链条,全心全力服务全国抗疫全局,汇聚起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东营抗疫的优异答卷,是全市人民用心血和汗水、拼搏和奋斗换来的,要守住守牢这一防控成果,还需继续以实干者的姿态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面对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难点,东营顶格谋划,先后出台了《东营市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11个制度文件,明确了开发区改革路径和工作重点,为全市开发区改革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开发区在全省率先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管辖面积总体压减83%,管委会内设机构总体压减69%,管委会人员总数压减74%,初步实现由“瘦身”到“强体”的转变。2020年10月,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提前完成改革任务,走在了全省前列。

  【观察】开发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更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对开发区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创新,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开发区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随着一项项符合发展实际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相适应的制度优势正在凝聚,制度的优势正在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澎湃动力。

  2020年5月21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发出了东营市首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孙霞/摄

  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府免单服务”,企业开办由3个工作日压减到1个工作日;大力推行“一业一证”改革,20个行业只需取得一个综合许可证即可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六简审批”,在全省率先实现施工许可审批全程电子化;企业用水用气全部实现“网上办”……近年来,东营市针对企业的“痛点”“难点”,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好优化服务的“加法”,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在确保“零疫情”的情况下,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84945户,同比增长16.98%,增速居全省第三;其中,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73户,同比增长92.11%,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观察】为重点建设项目“亮绿灯”,为企业发展做好“店小二”,让群众办事“零跑腿”,一系列有力举措,令东营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活力空前高涨,经济社会发展跑出“加速度”。

  东营先后投资13亿元建设了市传染病医院、市中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全市市县(区)疾控中心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达到22家。过去一年,我市有53种救命救急抗癌药纳入医保,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推动两批次国家集采药品落地,57个中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7%……东营群众的就医负担大大减轻,获得感满满。东营,作为全省唯一国家医保基金监管信用体系试点市,中期评估获“优秀”等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观察】看病更方便,吃药少花钱,是百姓感受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大事”。“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工作追求”东营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东营的发展温度。

  解决老旧小区周边照明不足问题。周广学/摄

  民生连着民心。我市连续多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加快解决部分老旧小区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差、社区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社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近年来,共有210个老旧小区涉及改造,惠及23436户居民,改造面积达到222万平方米。

  【观察】老旧小区改造是民生实事,也是难办的好事。我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中,主动问计于民,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真正改出了小区新面貌,改出群众幸福新生活,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记者 葛铸聪 郑代玉 王俊杰 李怀苹)

责任编辑:刘洁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