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非同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勠力同心、拼搏奋斗,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的答卷——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经济持续向上向好,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万众一心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成果。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我市抓早、抓严、抓细、抓实,科学研判疫情走势,构建立体防控体系,持续加强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全链条管理,提升医疗救治和核酸检测能力,交出了彰显东营力量、体现东营效率、展现东营担当的“抗疫答卷”。
统筹发力稳定经济实现逆势向好。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疫情处置、经济社会发展两条线作战,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交出了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产业生态持续优化的“发展答卷”。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8%,居全省第4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居全省第9位。制定落实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企业新增减税降费3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居全省第6位。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开展轮胎、石油装备品牌海外推广行动,完成进出口1344.3亿元,居全省第6位。着力推动消费回补,投放消费券2600万元,拉动消费1.3亿元。引导银行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扭转了贷款负增长的被动局面,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81.6亿元。
政企联动大抓项目积蓄蓬勃动能。去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项目集中开工和“百日攻坚”行动,实施省市县重点项目763个,总投资3100亿元。大力“双招双引”,新引进世界500强16家、中国500强12家、央企国企36家;新设立外资企业64家,实际利用外资4.4亿美元。在项目的强力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居全省第1位。重大产业项目加快突破,PX二期及PTA、中国振华丙烷脱氢及环氧丙烷等过百亿项目开工,稀土催化材料产业园、氧化铝纤维产业园等新产业园区快速建设。重大生态项目加快突破,实施水气土污染治理项目90个、总投资52.6亿元,中心城“两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东三路生态湿地、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完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突破,途经东营的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沿海高铁通道列入国家规划并着力推进,黄大铁路试运营,东营港疏港铁路投用,天鹅湖蓄滞洪、小清河流域防洪综合治理等227项重大水务工程基本完工,大唐东营电厂500千伏送出工程及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建成投用。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全市建成5G基站1790个。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稳住了经济基本盘,更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蹄疾步稳改革攻坚激发强大活力。2020年,我市“十大改革攻坚”63项年度重点任务全部完成。持续推进流程再造,市与县区、开发区全部实现“同权审批”,开通了“掌上通”、“外事通”,完成8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省级试点并推广到20个行业,在全省率先推出企业开办“政府免单服务”,新增市场主体5.9万个。在全省率先完成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瘦身强体、回归本位。深化科教改革,高端石化、生物技术与制造2个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建设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胜利学院转设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确定设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62所油田幼儿园移交地方,普通中小学实现油地融合招生。大力推进人才制度攻坚,出台“才聚东营”新政策,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61人(个),油地校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实现新突破。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增添民生温度。我市高度关注民生工作,财政民生支出占比高达72%,交出了群众福祉持续增进的“民生答卷”。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向企业和劳动者发放稳岗返还等各类补贴3.3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90元、590元,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029元、768元。全面完成中小学大班额和40所配套幼儿园整治任务。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市化工学校新校启用,胜利职业学院新校建设顺利推进。市妇幼保健中心综合楼即将投用,市传染病医院、市中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无障碍环境示范市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创建成为省食品安全市、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东营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已然开启。事业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全市上下将保持“咬定目标不放松”的韧劲,“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干劲,推进一个个重大项目,答好一张张发展答卷,在接续奋斗中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记者 李怀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