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东营·最美东营人 | 王燕燕的甜蜜事业

她自幼就看着父辈们与土地打交道,风里来雨里去,可一年的收成往往仅能维持生计。有朝一日,能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是她的最大愿望。

种棉花、种蔬菜、种甜瓜……历经挫折,她终于靠着种植甜瓜,实现了本村村民致富,还带动临近村的群众共同富裕。乡亲们种的甜瓜也赢得了“临合蜜”的美誉。

她就是80后党员,利津县陈庄镇临河村妇联主席、利津县临河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王燕燕,先后获得“省巾帼增收带头人”、“第四届东营市乡村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

“她是我们村村民心中的女能人,只要她在的地方,就是一片欢声笑语。”

“她是个女汉子,比我们村的老爷们干活都利索。”

“她号召村民向贫困户一天捐一毛钱,为贫困户解决了大难题,是个好闺女!”

图为王燕燕在瓜棚里。

这些是临河村父老乡亲们对王燕燕的评价。时常穿梭在瓜田里、穿梭在乡邻间、穿梭在瓜市中,虽然是个80后,但她一点也不像我们见过的那些保养得当的娇姑娘,劳作中的风吹日晒给了她一张朴实无华的脸,而我们却透过这张脸,看到了一颗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金子般的心。

“是娘家,也是婆家,怎么忍心看着乡亲们受穷?”

风风火火,大大咧咧的女汉子王燕燕,是个土生土长的临河村人。

“我娘家在临河村,婆家也是临河村的,所以这个村的情况没人比我更了解。”王燕燕向记者介绍,“这个村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农民,平均每人2亩多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大家日常劳作的姿态,但是这靠天吃饭是最不容易的。遇上干旱、灾涝等灾难天气,这一年的辛苦只能打水漂。”

“虽然我是个女孩,但是也不一定比男孩差,我就想找到一个方法,让父母都能过上好日子。”王燕燕暗下决心。父母常年如此的辛勤劳作让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发誓一定要闯出个样子。

农村的孩子创业离不开土地。2002年,不到20岁的王燕燕一人骑摩托车去了孤岛军马场,以每亩地30元的价格承包了50多亩芦苇地,开垦成棉田。雨季时冒雨挖排涝沟,抢救棉花苗;棉花收获的时候,每天吃住在简陋的帐篷里抢收棉花,原本纤细的手指磨起了层层血泡,手上的茧子比壮劳力都厚……

而土地回馈给王燕燕惊喜,“当年的棉花收成很好,市场行情也高,我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一下子挣了5万多元。”王燕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眸里充满着自信。

这一年,王燕燕还赚到了一身黝黑的皮肤和健硕的身体,她的踏实肯干在四里八乡传开了,当年通过选举,她成为临河村的妇联主席。“那一刻,我的心里暖暖的,但是觉得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当时,我就想,不能光让自己富,也得让更多村民富起来,彻底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

“别人家姑娘是‘花样年华’,我是‘瓜样年华’”

“水流长,芦花漾,美丽的临河是我家乡。黄河绕村过,瓜果两岸香,甘甜的临合蜜沁在心尖上……”这首临河村的村歌,淋漓尽致地表达着村民们甜蜜的幸福生活。

临河村盛产甜瓜,之所以叫“临合蜜”,源于甜瓜口感好、品质高、无污染,咬一口嘎嘣脆,就像吃了蜜一样,甜到心里。每到甜瓜收获的季节,临河村就会聚集大量的瓜商,比赶年会还热闹。这一胜景,源于王燕燕的这只“致富头雁”的带领。

“临河村从1993年就开始了大棚种植,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土质出现重茬现象,种植的甜瓜和西瓜经常出现烂瓤,那几年村民发展种植大棚瓜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瓜农情绪陷入了低谷。”王燕燕介绍。

2003年,为了探索出一条致富之路,王燕燕主动向农业专家请教,走上了试种白沙蜜甜瓜的道路。从选种到种植、浇水、施肥,精心实施管护,期盼着白沙蜜甜瓜赶紧长起来。可是好不容易到了瓜蔓生长期,却出现了早衰、死苗现象。突如其来的事故让王燕燕一下子慌了神,说起当初,王燕燕仍旧惭愧,“当时一亩地就赔了4000元,不光是我赔钱,跟着我种的很多村民也赔了钱。”

是继续种植白沙蜜甜瓜还是另谋出路,两难的选择摆在王燕燕面前。这个土生土长的姑娘就是有一股不服输、不怕折腾的劲儿。经过缜密地思考和多方考察,王燕燕觉得临河村的河滩地还是适合种植甜瓜。有了失败经验的她没白没黑地吃住在基地瓜棚里,向专家学者请教,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钻研、去琢磨、去攻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找到了破解困难的钥匙——南瓜育苗嫁接技术,进行甜瓜品种改良,彻底解决甜瓜早衰、死苗现象。取得“真经”后,王燕燕积极向全村瓜农传授种植技术。试种南瓜嫁接技术之后的甜瓜,产量高、口感好,在市场上好卖价格也高。这年临河村的甜瓜喜获丰收,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别人家姑娘叫‘花样年华’,到了我这儿是‘瓜样年华’。”王燕燕戏称。王燕燕终于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她的甜蜜梦想,开启了她的甜蜜事业。

“有爱心,有办法,王燕燕是个聪明善良的好闺女”

帮临河村完成了脱贫第一步,王燕燕心里那股折腾劲又起来了。

2006年,为了稳定甜瓜品种,提高农户抗风险的能力,在王燕燕的提议下,利津县临河瓜果合作社顺利挂牌。在合作社模式下,瓜农们每斤增加了5到7毛钱的收入。2008年,王燕燕又牵头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临合蜜”商标,申请并通过了产地和产品无公害认定。2012年,“临合蜜”被评为“东营市十大名优农产品”。

这十几年来,为了打响“临合蜜”品牌,她连续组织了6届“临合蜜”瓜果采摘节,进一步提升了“临合蜜”瓜果的知名度、美誉度,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聚集,取消了传统“临合蜜”采摘节的现场互动、采摘和品尝,而是采用了“互联网+农业”的新时代农业发展模式,王燕燕化身网红主播,直播历时2个小时,直播间一度被粉丝们挤爆。

如今的“临合蜜”已经成了陈庄镇的形象和名片。“临合蜜”产业基地,已经走出了临河村,覆盖了临河、四段、索镇、太阳升、西三等6个村,1200余户群众,发展瓜棚1300多个,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年产值在7000万元以上。

王燕燕不仅发展着临河村的甜蜜事业,作为村妇联主席的她还积极带领大家展开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茶余饭后的文化生活。

遇到困难群众,王燕燕也不忘积极伸出援手。苟新国是临河村的一名贫困群众,是典型的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他与20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庭年收入不足两万元,仅靠政府低保救助金和年幼的儿子外出打工维持这个脆弱的家庭。在了解到苟新国家的情况以后,王燕燕发起了“一人一天一毛钱,救助苟新国”的爱心活动,她说,“对于绝大多数家庭,一天一毛钱,一年36.50元并没有什么负担,这些钱却够他打胰岛素的费用,也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

有爱心,而且有办法,临河村的乡亲都夸她是个聪明善良的姑娘,听到这番夸奖,王燕燕笑得比“临合蜜”还要甜。

(记者 王敏)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