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垦区抗日根据地:热土传薪火 丹心写春秋

这里见证了一个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的全部故事,这里掩埋着抗击日军的英雄忠魂。泱泱黄河水,不断讲述着当年垦区抗日根据地的故事:隆隆声是战士不屈战斗的炮声、哗哗声是垦区丰收的麦浪、淙淙声是垦区人民胜利的欢呼……

70年前,这里是垦区,是鲁北的“小延安”;70年后,这里是垦利区,是黄河入海口,是平畴沃野的锦绣家园。

在垦利区永安镇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第二展厅内有一张《清河区划略图》,图中一处红旗标志非常显眼,这里便是八大组,现在的永安镇。

1935年,黄河在鲁西鄄城县决口,大水淹没菏泽、郓城、嘉祥、巨野、济宁、金乡、鱼台等县,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组织这些县的灾民4200余人迁居垦区,每200人编为一个大组,在现在的永安镇政府驻地附近安置了八个大组,故将此地取名八大组。

之所以在这里建立垦区中心抗日根据地,渤海军区司令员、建立垦区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杨国夫在回忆录《战斗在清河平原》中写道:清水泊地区的斗争虽然取得了一定胜利,但活动范围仍局限于胶济铁路以北,小清河以南的狭窄地带,东西长、南北短,处在敌、伪、顽夹击的被动状态。有的地方称为“一枪打透根据地”。为了巩固革命果实,遂决定——向小清河北发展。

对垦区的自然景象,当时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垦区淤地大无边,10万人口来种田,春天下种秋来收,家家户户吃饱饭。再加上垦区交通闭塞,八大组以东千余平方公里内,荆棘密布、杂草丛生,因此特别适宜机关部队生存和隐蔽作战,垦区成为清河区党委的首选之地。

1941年1月8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第九团在团长赵寄舟、政治委员岳拙园的率领下,奉命首次进军垦区八大组一带,扫除了长期盘踞在此地作乱的土匪及国民党土顽部队,解放了以八大组为中心的黄河入海口右岸的广大地区。随后,清河区党政军领导决定,将清河区行署和第三旅部队后勤机关迁往垦区,开辟垦区抗日根据地。

垦区抗日根据地建成以后,它作为当时清河区面积最大的中心根据地,给活动在清河平原上的日伪军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牵制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其他战略区的抗日斗争。同时,垦区生产的大量粮食、棉花、油料等物资,不仅满足了当地的军需民用,还支援了胶东、鲁南等抗日根据地。垦区因此成为清河区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最可靠的战略后方。

1941年8月之后,清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清河军区、清河行署后勤机关及生产单位、医院、学校、文艺团体等陆续迁往垦区农村。

初入垦区,条件十分艰苦。一缺居住房屋,二缺水吃。因前一年旱灾和虫灾危害,垦区粮食、蔬菜也非常紧缺。这里交通闭塞,即使有钱,也难买到日用商品。但这一切难不倒久经战火洗礼和艰苦考验的抗日军民,他们依靠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依靠当地群众的全力支持,依靠集体的智慧,凭着自己的双手,克服了重重困难,很快有序地展开了各项工作,恢复了各类生产,学校开学上课,医院接纳和救护伤病员。

在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收藏了当时的“生活记忆”:北海银行清河分行的“北海币”,清河军区被服厂生产的军装、弹夹、枪套,医院、邮局、学校的物资等,无不在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创办的《群众报》还飘着油墨的香味……

不少老人回忆起当年的岁月,提到最多的就是“耀南剧团”:照明用油锅子、化妆品用锅底灰、舞台借用百姓的苇箔。后来有了汽灯,汽灯一照,光亮四方,使人振奋。原渤海军区政治部耀南剧团戏剧组长陈戈回忆起当年演出情景时说:“每次演出,周围十几里的群众都来看戏。戏的内容是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战士群众都爱看。”

看着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里面关于剧团的道具,似乎还能听到当年的歌声:“咱们是一家,咱们都在革命摇篮里长大,共产党是咱们的褓姆,咱们生长在红旗下。”

垦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清河区的抗战有了一个稳固可靠的后方,缓解了物资供应的困难,同时为胶东、鲁南等抗日根据地提供了物资支援。这一切,使敌人大为惊慌,把垦区抗日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自1942年春开始,日伪加紧了对垦区的“扫荡”、“蚕食”“清剿”。尤其是1943年,敌人对垦区5000兵力以上的“扫荡”四次,万人以上的“扫荡”两次。

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军对垦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二十一天大“扫荡”。这次“扫荡”,由日本驻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策划,共调动日伪军25000余人。敌人疯狂扬言,要彻底摧毁鲁北共产党的根据地。敌人的“扫荡”来势汹汹,飞机、军舰、汽艇、骑兵、步兵一齐出动。对于敌人这次大“扫荡”,清河区早有通报,根据地军民早已做好了准备,动员群众埋藏粮食和物资,破坏交通要道;田野里的高粱、玉米等高杆作物,只收果实,把秸秆留在地里,作为疏散隐蔽军民的屏障;遍布田野和各村间的“抗日沟”,也重新进行了整修,全体军民全力以赴投入反“扫荡”斗争。

当敌人的大批人马合围到八大组时,八大组空空荡荡,抗日军民早已完全撤离,敌人连续扑空,恼羞成怒,1943年7月7日,日军砸毁清河区烈士纪念碑,开始了惨无人道的“驻屯清剿”, 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见人就杀,见物就抢,见房屋就烧。初冬的黄河故道水寒冷刺骨,日军把老百姓抓去,逼迫他们弯腰站在冰冷刺骨的水里,搭成人桥,日军穿着带铁钉的皮鞋踏着过河,许多老百姓惨死在河里。日军还残无人道地把儿童们抓来,绑起双手,头上裹上棉花,浇上汽油点“人灯”,孩子们惨叫着、挣扎着,向四处狂奔乱跑,而周围则是端着刺刀的日军,一个个孩子撞到刺刀上,倒在了血泊里,日军却狰狞地狂笑着,以此为乐。在敌人的屠刀下,百余名群众被赶到海边,无路可走,淹死在大海里……隐蔽在荆林草丛中的抗日军民,风餐露宿,克服了重重困难,渡过了艰苦的21天,回到了工作驻地和家园。后勤机关很快恢复了生产。

经过这场残酷斗争的严峻考验,垦区抗日根据地以崭新的姿态,魏然屹立在广阔的渤海平原上。英雄的垦区军民在战火中百炼成钢,以更加顽强的斗志投入新的战斗。

如今的垦利区沃野千里,田肥美,民殷富。但是,英雄的精神却从未落幕。在这里生活的人,用实际行动铭记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以永不懈怠的干劲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奋进,谱写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篇章,高歌猛进!

(记者 张振)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