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鲁网网评:列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因”式

  唯有提升经济发展能力,为乡村经济发展列好“公因式”,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以主动应变的态度迎接未知风险和已知挑战,才能实现稳定脱贫。

  经济脱贫是扶贫脱困的显性表现,经济返贫则是扶贫失效的突出反映。因此,经济稳定是乡村治理开展和维系的根本保障。步入后扶贫时代,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增多、变数增大,对农村经济而言尤为如此。如果只是躺在脱贫功劳簿上被动应对各类变化,只会丧失发展良机,摆脱不了后进“标签”。唯有提升经济发展能力,为乡村经济发展列好“公因式”,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以主动应变的态度迎接未知风险和已知挑战,才能实现稳定脱贫。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地区因为气候、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适宜发展的产业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其他的产业发展模式,只会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要坚持因地制宜,聚力培育契合地区特色的产业,为乡村经济稳步发展夯实产业基础。要充分考量地区自然环境,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支持特色农产品发展,打好传统产业“差异牌”。要详细掌握地区人文历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特色乡村旅游,落好新兴产业“先手棋”。

  因时制宜,紧跟时代潮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移动互联的红利正在席卷乡村,直播带货、线上销售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契机。由此可见没有一成不变的村庄经济,要因时制宜,紧跟时代潮流,及时引进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要持续引进技术设备,主动推广创新品种,加快铺设5G基站,为经济腾飞搭建发展平台。要树立经营新理念,着眼长效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善产业结构,及时淘汰落后产能,聚力补齐产业短板,锻造结构完善、健康有序的乡村经济体。

  因人制宜,破解发展瓶颈。长才靡入用,大厦失巨楹。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乡村相对城市而言,收入相对低下,环境相对艰苦,生活相对不便利,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较小,“人才荒”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增强农村吸引力,适当提高人才待遇,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给予补贴和优先晋升职称等待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改善办公环境和居住条件。要畅通人才交流机制,鼓励城市人才到乡村定期锻炼,支持乡村人才到城市挂职学习,促进城乡人才互相学习补充,激起人才振兴的“一池活水”。

(文/刘琦)

责任编辑:邓玉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