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民俗(六)

中赵鼓乐

/

  在广饶县有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赵鼓乐。中赵鼓乐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演奏方式,不仅鼓点有力,引人入胜,击鼓方式也是与众不同,让人感到抑扬顿挫,跌宕有致,耐人寻味。

  据介绍,中赵鼓乐发源地是广饶县乐安街道中赵村(原名赵家村),自明末清初以来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大鼓音调穿插变化,花样翻新,鼓点彪悍,节奏优美。

  有资料记载,早在清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赵家村敲的锣鼓乐谱就因别具格调,名言四海;至1987年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有闹花船、玉狮子、绿狮子等相继登上舞台。传至民国二十四年,即公元1935年早已红遍大江南北,鼓手赵经通、锣手赵会林等更是家喻户晓。抗战时期赵家大鼓更成为鼓舞战士斗志、庆祝凯旋的利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怀下,赵家大鼓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和弘扬。赵来时、赵可仕、杨长修等相继接过赵家大鼓的大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赵家大鼓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重点扶持。村民排练、学习全套的《锣鼓乐谱》,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通过村民的挖掘、整理、传承,使得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为弘扬和宣传中赵鼓乐,方永利与第四代传人杨长修经过9年不懈努力,共挖掘、搜集、整理了《青龙过江》《八仙过海》《闹花船》《九龙翻身》《玉狮子》等21套完整的“中赵鼓乐”乐谱;同时还创作了《东营颂》《广饶颂》等锣鼓乐谱。对于这些乐谱,他没有私存起来,而是对大鼓爱好者有要必给。现在,天津、潍坊等地的大鼓爱好者手里,都有“中赵锣鼓”乐谱。目前,《赵家大鼓鼓谱》已被东营市方志馆作为东营市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收藏。

  如今,在广饶县有许多传承中赵鼓乐的学员,他们每天一起训练,鼓也越打越精彩。在大家的努力下,中赵鼓乐作为一种文化被小心呵护了起来,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角色,并得到了传承发展。

黄河口杨氏面塑艺术

/

  面塑,是以面粉为主要制作材料,通过运用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造型艺术。黄河口面塑主要分布在东营地区的广饶、垦利、河口等地,遍布黄河入海口两岸。黄河口杨氏面塑艺术色彩搭配艳而不俗,文化底蕴深厚博大,作品背景、服饰、器物等时代特色鲜明,多次荣获省、市、区级奖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黄河口杨氏面塑艺术,不仅吸取了何派艺术的精髓,而且还融入了具有黄河口地域特色的泥塑技法,无论是细腻的制作,还是粗犷的表现,都表达了杨梅先生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不仅如此,杨梅还远赴祖国各地,吸取众家之长,使黄河口杨氏面塑更上一层楼。另据了解,杨梅还是东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首批被授予“东营市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山东面塑艺术学会面塑工艺师。她创作的作品荣获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参展奖等奖项,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多年来,培养出很多面塑爱好者,推动了我市面塑艺术事业的发展。

/

  黄河口杨氏面塑艺术,从艺术特点和表现风格可以追溯到四川,在系统学习济南何晓铮先生的面塑艺术以后,又有了济南面塑的风格。后来,又融入了具有黄河口地域特色的泥塑技法。

  此外,黄河口面塑还有着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黄河口杨氏面塑艺术技艺精湛,不但造型生动更注重人物的喜怒哀乐,背景、服饰、器物等无不蕴涵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黄河口杨氏面塑艺术高超的技艺和精妙的技法无不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黄河口杨氏面塑艺术多套系作品已被国家及国际友人收藏。

乐安苇编技艺

/

  乐安苇编是自然资源与人类智慧的碰撞,在东营这片土地上,乐安苇编技艺依然保留传统器具的生产工艺,为东营人民存留美好的乡村记忆。同时,逐渐转型为工艺美术创作型的生产,使用传统工艺创新苇编、苇画题材,让现今的东营人民从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

  乐安苇编历史悠久,是山东苇编手工艺品的重要产地,它充分展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显示,位于渤海之滨的东营拥有天然芦苇草场50万亩,年产优质芦苇亿万公斤以上。由于芦苇具有的韧性、柔轻、防潮的自然特性,苇编制品天然环保、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李文化时期,东营南部广饶地区就有先民们在这里开疆立国,繁衍生息。《尔雅》中记载:以木曰扉。以苇曰扇。和周礼记载的;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说明。距今3000多年前,代表权利地位的仪仗扇是用芦苇编织而成。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用芦苇编织的生产生活用具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包。遮雨的苇笠、铺炕的炕席、针线箔箩子、放洗漱用品的梳架、盛放杂物的筐、挂墙上的粉筐子、放盐的盐筐子、筷笼子、元宝筐、篮、鱼篓、螃蟹笼、捕鱼的筌、过节时的苇扎灯笼等等。苇编是东营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3000多年的口传身授,薪火相传,它逐渐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连。在当地芦苇会被分为两种,不能用于编织的俗称野苫,打成箔盖房子。一种叫做家苇,是可以用于苇编的。加工芦苇也根据需要编织的制品不同分为生苇和熟苇。用穿子加工好的苇蘼子,可以直接编织筌、元宝筐、灯笼等,称为生苇。浸泡后用碾子碾压后的苇蘼子称为熟苇,用于编织苇席等。在东营地区,一般女性从事熟苇的编织,男性从事生苇的编织。

  现今的乐安苇编技艺以熟练的、专门化的技巧,对芦苇原材料和编织工具的掌握和运用,完整传习了先人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表现方式,折射出劳动人民的淳朴、真诚、勤劳、好学的品质。因其与先民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对存留乡村记忆及传统生产生活模式有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具有较高的民俗研究价值。

(记者 闫雯雯 整理)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