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东营·最美东营人︱“归雁”刘超:把青春交给广袤乡土

/

  有一种选择,不是走向光鲜亮丽的楼宇,而是走向高低不平的田垄。故乡与异乡之间,她选择做一只归雁,以热爱与汗水作翅,在“三农”天空写下青春奋斗的诗行。

  “85后”刘超,返乡创业五年,帮助父母建起现代化家庭农场,并带动一方致富。近日,作为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拟表彰人选,刘超的名字登上《人民日报》。这位热衷农业、躬耕乡野的女大学生,在故乡泥土中听见梦想花开的声音。

/

  10月21日,刘超种植的300亩特色红薯迎来了测产验收。

  2020年的第一场霜降,比往年来得稍早了一些。10月21日,刘超种植的300亩特色红薯提早迎来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的测产验收。伴随着机器轰鸣,除蔓、翻土之后,满地的红薯排列成行,正在等待专家们抽样打分。

  站在地头忙着给工人分工的女孩就是刘超。她一身发旧黑色运动装,裤腿、鞋面上都是泥点子,一根皮筋把头发粗粗拢在脑后,脸颊、脖子、手臂的皮肤都晒成了深麦色。

  很少有人能想到,刘超几年前还是一位国企白领,却在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返乡“种地”。短短五年时间,她把父母经营的几百亩胡萝卜基地发展成占地2100亩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她本人则成长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

  从都市白领到职业农民:

  一次回乡经历,改变人生轨迹

  从舒适的城市到艰苦的农村,刘超做的是逆行的选择。

  2011年,从山东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刘超考取中铁二十四局南昌建设有限公司,担任项目财务工作。能在央企工作,工资待遇有保障,工作生活在大城市,是很多大学生毕业梦寐以求的机会,可对她来说,心里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在刘超家乡广饶县李鹊镇,有成方连片达六万亩的粮食产区,一望无际的麦田、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到了收获季节,喜悦写在农户脸上,甜在他们心里。这是刘超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不过,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2015年春节回家的经历,会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一年,在父母经营的家庭农场里,刘超看到父母和工作人员顾不上走亲访友,冒着风雪严寒管理胡萝卜。心疼之余,她脑海里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回乡帮助父母“种地”。当她把想法说出来的时候,父母顾虑颇多,但刘超有自己的理由——

  国家一系列扶持“三农”的优厚政策,让她坚信农业在未来大有可为。父母的种地经验确实丰富,但时代不同了,运用现代生产技术、推行生产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才能帮助农业搭上现代化发展的快车。刘超相信,在广阔农村天地里,年轻人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这样,她成功说服父母、亲人,从央企辞职回到李鹊镇小张村,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职业农民”。

  “老把式”对阵“新农人”:

  一边是稳扎稳打,一边是求变求新

  “跨行”经营,想法虽好,但真正做起来却是困难多多、阻力重重。和父亲刘廷义对农业发展的观念不同,成为刘超返乡创业之初最大的“矛盾点”。

  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力求稳扎稳打;一肚子新鲜想法的“新农人”,希望求变求新。

  为了让农场走向“现代化”,刘超走了不少弯路:刚开始试验种植的3亩国外进口胡萝卜,因为管理技术不到位而颗粒无收;从公司照搬过来的考勤打卡制度,让农场胡萝卜因错过放风时间而成片枯死……

  多亏地方农业、科技、共青团等部门送来“及时雨”,让刘超和父亲走出去参加管理种植技术培训班,与高校教授、农技专家面对面交流,大大拓展了眼界和信心。父女二人很快在农场发展定位上达成共识:稳中求进。

  五年时间里,刘超引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形成了1900亩水肥一体化胡萝卜订单示范基地、400亩高标准小拱棚生产基地,农作物种植可实现智能化灌溉、施肥;从整地、播种到收获,全程实现机械作业,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率,让农场由粗放化种植向精致农业转变;引进早春、红玉等适合李鹊栽培的胡萝卜优良品种10余个,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刘超为农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安装有山东省农业生物灾害智能监测预警设备,基地农作物生产全部实现视频监控,整个产业链条安全绿色可追溯,农场产地和产品均通过了绿色无公害认证。

  从技术引进、农场管理到品牌营销,刘超作为大学生的新鲜理念都派上了大用场,这让刘廷义对女儿刮目相看:“出去对接专家、引进新品种、产品上网卖,都是闺女跑在头里;过去给工人发工资,还得跑银行取现金,现在都是闺女直接用网银打款。”

  在新设施、新技术“加持”下,“守凤家庭农场”变成了一家集养殖、种植、仓储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循环农场。

  从成就自己到帮助乡邻:

  “归雁”变“头雁”,带动一方致富

  如今,“守凤家庭农场”的种植规模已经发展到2100亩,设施农业区主要种甜椒,时下市场价格达到每斤13元,大田作物区种植有400亩地瓜、600亩胡萝卜,其余是用来换茬的小麦和玉米。科学的轮作模式保证了产品质量,也稳定了经济收益。4座智能化钢构大棚、1座500立方米沼气池、4座羊圈、40座地窖、1座冷库,农场里实现了“畜—沼—菜”绿色生态循环。

  为了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刘超先后注册了“守凤”“罗小卜”等农产品商标,依托李鹊镇农副产品协会注册地理标识“李鹊胡萝卜”,产品受到国内外客户喜爱。“守凤家庭农场”先后被评为广饶县标准化示范基地、山东省示范家庭农场、山东省农科院实验基地……

  农场腾飞了,刘超却晒黑了、变壮了,越来越接地气儿了。走在秋末的田垄,她开玩笑地说:“刚回家那年还戴个帽子、围条围巾防晒,现在干脆放弃了。干农业,最起码得多吸收一点紫外线!”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庆美对刘超的变化深有感触:“刘超思想活跃,又能吃苦,在广阔天地里干出了作为。就是昔日细皮嫩肉的小姑娘,真的变成‘小村妮’了。”

  “刘超一心热爱农业,敢闯敢想敢干,是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带头人。”李鹊镇党委书记庞广志说,刘超的家庭农场不仅为村民带来了每年上千元土地流转收入,还为当地300余名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周边近千户群众通过蔬菜种植实现致富。刘超本人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山东省乡村好青年”“东营市十大乡村振兴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今年被推荐为“全国劳动模范”。

  成己达人,带动一方致富,是刘超回乡成为一名职业农民的理想。当乡间的泥土挂满了裤脚,当脸颊的皮肤越晒越黑,她已朝着最初的理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刘超倡议下,共青团广饶县委成立了广饶县“好青年”团工委,为青年人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已有600余名青年人在各行各业脱颖而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头雁高飞的时候,带起的是整个雁阵。

(记者 李晓琳)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