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东营境内的黄河又准时与您见面了。在上一期的报道中,我们讲述了黄河东营段的滩区,了解到了滩区的产生、发展与从事滩区建设的人们。在新的一期中,我们将了解黄河东营段的河防。
众所周知,多年来,黄河水患最烈之处就是黄河下游,且因为黄河泥沙含量大,下游高度差小流速慢,黄河水患难治。古时候,黄河治水一度进入了死循环,淤积严重。
如今,在治理黄河时,加强了堤防的建设,同时调水调沙,黄河下游已经被治理的风平浪静。
黄堤在民埝基础上逐年培修而成
“夫水之为性也,专则急,分则缓。而河之为势也,急则通,缓则淤。若能顺其势之所趋,而堤以束之,河安得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黄河东营段堤防工程已有百年历史,其间堤防位置、走向、名称等随河道变迁屡有改变。晚清时期官修之堤称为长堤或遥堤,群众自发修筑的挡水土坝称为民埝或缕堤;民国时期称官堤、民埝;人民治黄后称大堤、民坝。60年代以来,将四段以上大堤命名为临黄堤,四段以下大堤命名为河口堤。
临黄堤现防临黄堤在民埝基础上逐年培修而成。东营防守段左岸上起利津县南宋乡宋集村接滨州段,下至利津县傅窝乡四段村接河口堤,岸上起东营区龙居乡老于村接滨州段,下止渔洼接河口堤。
黄河夺大清河道之初,两岸并无堤防工程。狭窄的大清河道,容不下丰沛的黄河水,每至河水涨发,槽满漫溢,沿河村民自发筑埝自卫,官府乐观其成,劝民筑埝。历经数十载,弯弯曲曲、一段一段的民埝,渐次首尾连接,初具规模。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埝尾已接修至铁门关(今利津县汀河乡前关村)附近。光绪九年(1883年),山东巡抚陈士杰创修两岸遥堤(又称长堤) ,底宽八丈,高八尺,顶宽两丈,于次年五月告竣。南岸遥堤起自邹平上界,止于利津三里庄(今垦利梅家庄);北岸遥堤起自惠民上界,止于利津大马家。两岸民埝按底宽四丈、顶宽一丈、高八尺的标准,接修整理至利津铁门关,亦于汛前完成。并将利津以下两岸民埝改为官守。形成遥堤和民埝两道防线。
两岸官堤修成后,因距河较远,又无常设修防机构,而沿河村镇稠密,居民为保禾稼愿守埝而不守堤。是故,山东巡抚张曜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奏准,将南岸历城以下各州、县夹河以内村庄迁往堤外安置,弃埝守堤,展拓河身;北岸则将民埝培修为堤,遥堤遂被废弃。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两岸堤防改修完竣后,官守堤防直至利津罗家一带。其中,老董(右岸纪冯)以上两岸堤防除因堵复决口曾将局部堤线改修外,大部堤线位置未加变动,堤身则经过民国时期及人民治黄以来四次大规模加培,高度宽度成倍增加。老董以下两岸堤线因流路南迁北徙,方向、位置变化颇大。每次流路改道之初,都曾修筑堤埝。废弃之堤因水毁或长年自然剥蚀、人为平耕等因素,有的荡然无存,有的支离破碎。现存临黄堤系民国时期修筑而成,至1947年黄河归故时,止点逐步由南岭下延到四段。人民治黄以来多次加培后,堤身亦成倍增大。
麻湾至王庄间堤防间距窄狭,泄洪排凌能力不足,为确保防洪防凌安全,1970年冬至1971年春,又在右岸临黄堤外增修堤线一道,起自麻湾险工,止于章丘屋子,长38.65公里,称为南展堤。
曾修建的套堤后来慢慢相继消失
河口堤左岸四段以下,右岸渔洼以下的河口堤系1946年后分期修筑而成。堤线位置随河口流路变化相机确定。1946~1948年,河口新修民坝36.1公里,其中:北岸自四段至一千二长6.4公里,四段至弯子长15.3公里;南岸自渔洼至四合村长14.4公里。1950年北岸民坝自一千二接修至小沙长15.86公里。1952~1957年第一次大修堤,除对原有民坝加高帮宽外,南岸新修四合村至付合村民坝长10.5公里。1964年1月,黄河改走刁口河入海后,四段至弯子民坝自六合改线至羊栏沟子,长5.15公里,四段至羊栏沟子民坝总长20.4公里。1968年,为黄河改走清水沟作准备,对河口堤进行大整修;渔洼至廿一户民坝长2.74公里,改称临黄堤,对廿一户至付合村堤段进行加帮,自付合村至防潮堤接长改称南大堤,总长25.88公里;新修防洪堤(下段为生产堤) 长29.9公里。 为保护孤岛油田,1971年自防洪堤4+128处新修东大堤长21.95公里。1974年,又新修北大堤下段(东大堤交点以下)长19.58公里。1976年春,在原民坝基础上,又将北大堤向上接修16.24公里,至四段村与临黄堤相连,使北大堤总长度增加到35.82公里。同时对南岸防洪堤进行加帮、补残。改道清水沟后,为有利防守,1977年,将防洪堤中段改线退修,长度减至27.8公里。1985年,为保护孤东油田,修筑南围堤长6公里。1987年,为保护一棵树、长堤等油田安全,胜利油田兴建六号路长14.4公里,起点在北大堤30公里,止点与孤东南围堤相接。1989年,将六号路翻修改建后,正式成为北大堤顺六号路延长工程。
至1995年底,仍在担负清水沟流路河道防洪的河口堤线总长为114公里。其中北大堤长44.5公里,南防洪堤27.8公里为第一防线。南大堤长25.88公里及北大堤30公里以下长5.82公里为第二防线。东大堤和四段至羊栏沟民坝因脱河失修而日趋残破,但仍作为预备堤防由河务部门管理。
废弃堤东营境内黄河堤防除前述临黄堤、河口堤、民埝(坝)外,还有各重要险工曾修建的套堤,自70年代开始黄河淤背固堤后,相继消失。近海之地,盐场颇多,清末时期均有灶堤保护,后因黄河决溢频繁,盐池相继被毁,灶堤亦不复存。利津城之护城堤,自清咸丰十一年(1865年)始修以来,屡筑屡废。目前尚存残迹是1921年所修,随着城镇扩建亦近消失。此外,1951年修建小街溢洪堰时,退水区曾修南顺堤长35.2公里,北顺堤15.7公里。自南展堤修筑后逐步废弃还耕,夷为平地。
(记者 闫雯雯 整理)
在下一期,我们将了解大堤培修和大堤加固的故事。其中,在1947年,堤防再次遇到洪水,险情迭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确保防洪安全作为治黄的重要任务,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致力于堤防建设。根据河道不断淤积抬高和不同时期的防洪标准,除正常年度岁修加培外,全河统一部署,进行过3次大规模堤防培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