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经靖:彻查冒名顶替案 彰显法治山东的严正态度!

  近期,一系列“高考冒名顶替案”浮出水面,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一时间目光聚焦山东,如何回应涉及社会底线正义的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目光所向,对冒名顶替案的态度、立场和举措也成为法治山东建设的一道现实问题。

  回应“冒名顶替”彰显法治山东速度。2020年6月17日,当事人陈春秀发表维权声明。2020年6月20日,山东省纪委监委机关、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第一时间组成工作专班,联合聊城市、山东理工大学等有关单位对相关冒名顶替案件启动核查程序。6月29日,工作专班第一时间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发布,并依规依纪依法对相关人员作出处理。同时,工作专班宣布对苟晶“冒名顶替案”及其他“242人冒名顶替取得学历”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在回应冒名顶替案中,山东用雷霆行动,彰显了维护公民教育权等合法权益的决心和法治山东的严正态度。

  处理“冒名顶替”彰显法治山东力度。在此次“冒名顶替案”中,山东以法治的利剑对侵害公民权益的违法行为予以坚决的回应:对顶替者陈艳萍冒名顶替取得的山东理工大学学历予以注销,解除其聘用合同;对顶替者陈伟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公安机关已对4位相关涉嫌犯罪问题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46人直接或间接参与者受到处分。工作专班表示,对冒名顶替案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实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这一处理“冒名顶替”的山东法治力度赢得了广大高考考生和家长的信赖。

  治理“冒名顶替”彰显法治山东深度。高考冒名顶替,不仅对受害者的人生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更是对作为底线正义的教育公平的野蛮践踏。要实现对冒名顶替现象的有效打击和控制,维护国家考试录取的合法秩序和公民合法权益,必须构建以宪法为引领,民法、刑法、政务处分法等多部门法律联动的立体化法律应对措施,将“冒名顶替上学”彻底关进法律的笼子。工作专班在问题查处过程中,坚持依法追究涉案人员的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相应的党纪政务处分,并最大限度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法治评论员/烟台大学法学院 刘经靖)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