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王安东,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发表论文23篇,编写专著4部,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个,研发的发明专利4个正在申报……入职以来,他长期在基层一线奔波,以科技推动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快速发展,守护好这里的鸟语花香。
“当初第一次来东营,是因为媳妇在油田工作。但那一次,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6月3日,王安东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当时是秋天,正值鸟类迁徙,他第一次见识到了百鸟云集的壮观。后来的日子里,他也一直没有和这些鸟儿分开过。
“这样的生态环境,这样的鸟类盛景,我见过,也要努力让后代很多人看看。”王安东是这么说的,也是朝这个目标干的。
鸟类的保护,要从实际出发,鸟类监测必不可少。面对鸟类监测中长期困扰的难题,如“看不全”(观测视场小、多种鸟类在不同的景深空间位置上相互遮挡等)“看不清”(景深浅、遮挡干扰等)“认不准”(种类识别困难)“数不对”(数量统计困难)等,王安东创新了以多维协同全光计算成像为主要手段的滨海湿地鸟类监测新技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资助金额304万元。并结合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大数据平台,建立基于高精度三维数据的“典型鸟类和珍禽三维数据库”,全面研究了东方白鹳、黑嘴鸥其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为栖息地营造、恢复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我市建设“东方白鹳之乡”“黑嘴鸥之乡”作出重大贡献。
“保护鸟类,和养孩子差不多,不仅得观察到位,还得保护好它们的家。”王安东说,为了提高生物多样性,他先后参与了自然保护区鸟类栖息岛建设、生态廊道建设、东方白鹳栖息地保护改善工程、关键物种栖息岛改善工程、生态多样性工程建设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实施和研究。根据前期生态保护工程的研究,他作为主要参与人研发出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申报了《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资金1.07亿元。
“给鸟儿建好了家,但是遇到了互花米草这一滨海湿地入侵植物,又是挑战。”王安东介绍,自2015年以来,他持续开展互花米草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潮间带恢复研究科研攻关,技术发明要点包括: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互花米草分布范围、发展趋势;从遗传进化角度研究其扩散机制,为防控和管理互花米草扩张提供科学依据;制定了有效的治理方案。“要干成一件事儿,就是一道道坎儿地迈。”王安东说。
“这儿真的是鸟的天堂,每次看到有人恶意破坏,我真是特别心痛!”说到这儿,王安东十分无奈。他和同事们为了保护大自然的馈赠,每天几乎以野外为家,为了精准数据跑断腿,可总有人“我们在做,他们在看”。因此,他不断科普,并且正编制研学教材,组织申报《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科普教育,使中小学生走进自然、体验自然,共同努力留住鸟语花香自然风光。
(记者 郑靖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