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之水哪里来?这些关于水的事儿,你造吗?

水是生命之源

它与阳光、空气一起并列为生命的三大要素

有了水的存在

生物才能够生息繁衍

文明才能得以延续发展

/

  “水”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含义,古代许多名人志士,他们以胸怀天下的情怀,或对水资源进行深入研究,趋利避害。或通过流动的水总结出治国兴邦的理念,泽被后世。2500年前的老子曾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史记·河渠书》中也明确提出“用事者争言水利”。

/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此流入渤海,古老的黄河文明和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息,孕育了一代代黄河口人,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文化。背依黄河,面朝大海,位于黄河文明与齐鲁文明衔接点的东营,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纵横交错的河渠、星罗棋布的水库、秀美旖旎的湿地、逶迤壮观的防潮大堤,水既是这片神奇三角洲生命的养分,也塑造了她灵动迷人的风貌。我市的水从何而来?生产生活用水哪里来?我市属于缺水型城市吗?一起随小编了解一下吧。

/

东营之水哪里来?

  特殊的地貌形成我市独特的水文特征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如果河流会说话,想必也会在其不舍昼夜的奔涌中听到其内心深处的乡愁,也想问问她们“从何而来,到哪里去?”

/

  东营市是鲁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势总体平缓,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特殊的地势,加之河流过境,形成了除小清河以南地区为山前冲积平原外,其余均为黄河冲积而成的典型的三角洲地貌。从我市目前水系分布图上可以看到,我市过境河流有黄河、小清河、支脉河、淄河、泥河、阳河、潮河、挑河等,纳吐上游来水,承担防洪、泄洪及排涝任务。人工开挖的广利河、广蒲沟、溢洪河、沾利河、马新河、草桥沟及引黄灌区的骨干排沟,形成辖境及相邻地市排涝、排碱的河流水系。

/

  说到我市水系,可以追溯到西汉以前。当时,市境内古河道主要有漯水、济水,均在我市境内入海。伴随着黄河的迁徒,古河道发生了演变或被堙没。到唐朝,济水逐渐为清河所代替。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黄河脱离济水,夺大清河取下游故道向北迁移,至利津入海。之后,齐王刘豫导泺水东行入济故道,即为小清河。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为削减小清河之洪水,支脉沟应运而生,即现在支脉河。“目前,现行水系按流域划分,唯有黄河本身属黄河流域,其它河道以黄河为分界线,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工作人员补充道。其据《东营市黄河志》记载,黄河左岸自利中,海河流域水系多为南北走向,由西向东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草桥沟东干流,挑河,神仙沟及其支流新卫东河等10条河道;淮河流域水系多为东西走向,由南向北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阳河、泥河子、预备河,支脉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沟、广蒲河、五干排,广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东营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丰河及其支流三排沟,张镇河和小岛河等20条河道。黄河左岸自利津董王南,右岸自东营区老于村西入境,由垦利入海,河道长130公里。滩区及河口区面积294平方公里。小清河发源于济南市,自博兴、广饶交界入境,由广饶、寿光交界出境,境内河道长33公里,流域面积585平方公里。淄脉沟(同支脉河)发源于高青,自博兴、广饶交界入境,至广北农场入海,境内河道长48.2公里,流域面积1388平方公里。淄河发源于莱芜至广饶码头、丁庄乡交界处汇入小清河。境内河道长35.5公里,流域面积228平方公里,是小清河水系的主要山洪道之一。此外,泥河、阳河、潮河、挑河皆发源于上游相邻地市,在东营市辖区过境或入境,河道较短,仅有十几公里,流域面积较小,仅为几十至百余平方公里。

/

  看着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犹如条条明亮的缎带飘落在我市地域图上。“如果按照河道流域管理范围划定,黄河由国家水利部派出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管理;属于市管河道的有14条:老广蒲河、六干排、五干排、武家大沟、小清河、支脉河、广利河、沾利河、草桥沟、草桥沟东干流、挑河、神仙沟、新卫东河、溢洪河;属于县管河道的有25条:小泥河、花官大沟、黄河故道、郭河、广北新河、清户沟、东营河、生态河、褚官河、太平河、马新河、龙泉河、织女河、工农河、打渔张河、小河子、小岛河、张镇河、新广蒲河、永丰河、三排沟、潮河、淄河、预备河、塌河。”

/

  一条条河流的名字承载的是历史信息和人文底蕴,其中“神仙沟”的名字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关于这条河流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晚清年间,有个打渔的小伙子叫张良,家住黄河口的渔窝棚。一天,张良和几个穷哥们出海了。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张良几人唱着渔歌,满载而归时,海面上狂风大作,张良一伙人迷失了方向。在这节骨眼上,一盏红灯在他们面前冉冉升起,隐隐约约又传来鹿鸣鹤唳,箫笛玉音。他们喊着号子,奋力将船向红灯摇去。不多时,天已破晓,张良几个一看,船儿驶进了一条小河。小河的水清凌凌的,河面上,鱼虾戏逗,水鸟翔舞。河旁芦苇丛生,蒲草没人,鲜花盛开,清香扑鼻。他们好像进了仙境。张良几个回味了晚上的情景,又细瞅这佳景圣地,瑞气缭绕,犹如银河。认为这小河沟是神仙住的地方,他们就把这条河沟叫做神仙沟了。

/

  生产生活用水哪里来?

  引黄工程补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供水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亲水是人类的天性。没有水,人们无法栖息。正因为离不开水,人们才对水情有独钟,对水质和水体的变化,才会如此敏感。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水就是这样默默地奉献和付出,以滋养栖息于她沿岸的人们。

  6月的东营满目葱翠,在经过了一场雷阵雨的洗礼后,天空通透明净。记者来到市水务局水情教育基地,在通往展厅的玄关处的一行蓝色的文字映入眼帘——“万物之母 生存之本 文明之源”。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水情教育基地是面向市民和广大青少年开放的专题教育基地,也是市民了解市情和时代变迁的窗口。

/

  记者在展厅里看到,大屏幕上正在播放介绍东营水系的宣传片。作为中国第二条大河的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等9省区,在东营市境内入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跟随纪录片沿着历史的坐标轴,记录着黄河一次次迁徒改道。历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1949年后曾经三次有计划的人工改道,入海口段河道长也不断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黄河入海口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流经清水沟后逐步淤积塑造的新河道。古河道发生了演变或被堙没。

  史料记载,东营自古便有“千乘海口”的美誉。西汉以前,黄河流经今河北省,在天津附近入海。今东营市西南境为滨海陆地,属青州部千乘郡境地。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河南濮阳境内)改道东流,自东营境内入海,史称“千乘海口”。黄河之于沿河人民来说可谓“爱恨交加”。据史料统计,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决口1590多次,改道迁徙26次。每次溃决,泛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尽付洪流。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又被称为“中国之忧患”。我市以一隅之地,承接黄河万里之水,责任重大。送黄河水安澜入海,已成为东营人民千百年来既艰巨又光荣的任务。

/

  展厅中最有历史厚重感的便是那些见证时代印迹的老照片,雄伟的引黄闸、万众一心修渠夯实、浩浩荡荡的测量队伍、热闹的通水仪式……虽然没有身处那个年代,但记者从这些泛黄的老照片中看到的是人们对甘甜的母亲河乳汁的期冀。一张苏联专家儒可夫视察六户试验站北小区的照片让时间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1956成立的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局,机关驻地设在牛庄。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是前苏联专家参与规划设计,也是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

/

修渠夯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活水,发展才有活力。东营市每年90%以上的水资源需求量要依赖黄河供给,自20世纪50年代兴建打渔张灌区开始,便开创了人民引黄事业。引黄工程不仅为地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供水,还为胜利油田工农业和职工生活供水。1987年至2001年东营市年平均引黄水量为10.30亿立方米,其中胜利油田年用水3.6亿立方米左右。目前,东营市有万亩以上灌区17个,其中大型灌区3个,中型灌区14个。东营市耕地面积17.32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4.67万公顷。

/

  “黄河水可用而不可靠”,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的共识。我市地处黄河最下游,境内虽有黄河流过,客水资源较丰沛,但由于黄河来水在年际、年内分配不匀,水资源时有短缺,仅靠引黄远远满足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时间越来越早,断流天数越来越多,使全市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发生困难。为彻底解决全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市利用有限的黄河水调剂当地水资源进行水库建设。

  工作人员介绍,直到1994年,全市设计库容由4.31亿立方米提高到8.31亿立方米,使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保障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供水。其中1995~2002年8年间,全市新增蓄水能力4亿立方米,年均增加蓄水能力5000万立方米,发展速度排在全省前列。

记者 徐金磊

责任编辑:刘冉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