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急需复工复产的农民工已经到岗,而还有一些农民工正等待再就业。如何解决当前“家门口就业”问题是当务之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建议,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离家近、好就业,有助于解决供需矛盾。
从目前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条件看,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良好的基础。乡村是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富集地,以乡村手工艺为例,各地都有依托地方物产的手工艺传统,特色产品往往天然环保、没有污染,发展起来便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能够更好带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比如,革命老区山东临沂盛产杞柳,当地老百姓一直有打柳编筐的传统,柳编产业作为区域支柱型产业,带动了数十万农户就业,其中也包括不少曾在外打工的农民工。
目前,我们有网络电商和正在推进的“数字乡村”建设基础,乡村的农产品、农副产品等可以在互联网发展和电商经营模式下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乡村手工艺等也有望成为一种乡土文化产品的“原创生产中心”。
对此,潘鲁生建议,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充分规划,进一步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乡村的特色手工业可以为农副产品的创意服务,为观光农业的体验游览服务,带动智慧农业、土特产加工、民俗旅游等发展,发挥特色产业延伸和拉动效应,加强产业融合,拓宽发展空间。
(记者 缪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