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光影映初心 廿四载传承红色记忆——记“红色电影守护者”张俊华与他的光影人生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4-15 08:03

爱东营讯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新兴社区青胜小区,一座1080平方米的五层楼房静静矗立,这里收藏着3700多部珍贵红色胶片、60多套中外放映设备,以及无数承载着时代记忆的电影海报和杂志。

张俊华在放映电影。

推门而入,老胶片特有的醋酸纤维气息与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而守护这片“光影宝藏”的,是62岁的红色老电影收藏馆馆长张俊华——一位用时光践行红色文化传承的“放映老兵”。

“这是1954年生产的‘老五四型’放映机,属于我国首批国产机型;这部《闪闪的红星》胶片保存得相当完整,当年‘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旋律,曾感动过几代人……”张俊华抚摸着陈列的老物件,眼中泛起微光。在他的收藏馆里,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历史纪录片到改革开放后的经典红色故事片,从美国贝尔无声放映机到国产老式胶片放映机,每一件藏品都串联起中国电影发展史与红色文化传播的脉络。

初心如炬,一次邂逅点亮30年收藏之路

张俊华与红色电影的缘分,始于30年前的一次偶然。上世纪90年代,他在公社税务所工作时,同电影队住在一个大院里,闲暇时,常跟着电影放映队走村串巷,在那时渐渐萌生了对老电影的热爱。有一天傍晚,银幕上《闪闪的红星》映出潘冬子划竹排的画面,熟悉的旋律瞬间唤醒了他的记忆:“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些老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一代人的精神烙印。”从那以后,他踏上了搜集、修复红色老胶片的征程,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

为了“淘片”,他曾在湖北孝感爬梯子取片时摔断肋骨,忍着剧痛背回40斤重的胶片;在吉林长春遭遇车辆侧翻,险些坠入悬崖;在江苏盐城被不法分子挟持,险遭强买强卖……但他始终坚信:“红色胶片是流动的历史课本,每一部影片都在诉说着信仰与奋斗。”

光影为笔,24年义务放映书写文化担当

“收藏不是目的,让老电影‘活’起来才有意义。”2000年起,张俊华化身公益放映员,背着放映设备走进农村、社区、学校、军营和养老院。24年间,他累计放映电影1800余次,奔波里程超10000公里,惠及群众超100000人次。驻村期间,他为市直驻利津县下派工作队帮扶的村都放映了一遍《第一书记》,放映近百场。有一次收场结束至深夜,回家途中车辆故障,他徒步往返沟渠取水为发动机降温。2024年,因连续放映体力不支,在锦华社区放电影时脑梗复发,出院仅一周便重返银幕前。

“当我喊一声‘老电影来了’,白发老人会相互搀扶着赶来,年轻人也会带着孩子围坐,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张俊华说,老电影对老年人是乡愁,是抹不掉的记忆,对年轻人是“触摸历史的窗口”,是文化的赓续。在收藏馆的自主体验室里,青年学生们一边模仿着张馆长的样子,转动着放映机的把手,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地道战》《红岩》的画面惊叹:“原来课本里的故事,曾这样鲜活地呈现在银幕上。”

光影为媒,让红色基因永续流传

究竟是什么样的强大动力,支撑着张俊华始终坚守初心,并且这份坚守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浓烈呢?

张俊华回忆起在农村放映《长征》时的一幕:一位老党员看着影片,不禁潸然泪下,这一场景深深触动了他,“这些影片承载着先辈们的热血,是我们民族不能丢失的精神根脉。”张俊华感慨地说。在他看来,尽管当下年轻人多习惯数字屏幕观影,但胶片电影特有的颗粒感以及放映机发出的“哒哒”声,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仪式感,能让红色记忆更深刻。

“红色文化是民族的‘精神钙片’。”张俊华这样看待红色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闪闪的红星》里的理想信念,《焦裕禄》里的公仆情怀,这些价值观永远不会过时。他讲述了自己在不同场合放映红色影片的经历,在养老院为老人放映《铁道游击队》时,老人们跟着唱起插曲,仿佛瞬间回到了青春岁月;在学校放映《小兵张嘎》后,孩子们充满好奇地追问“后来嘎子怎么样了”……这些互动场景,就是文化传承的魅力,它在代际间架起了桥梁。

光影长明,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放映”永恒

张俊华的收藏馆里,一大摞荣誉证书格外醒目:“山东好人”“优秀共产党员”“下派帮扶三等功”“青年标兵”……这些证书,每一本都承载着一段奋斗过往,这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对张俊华多年来默默奉献、传承红色文化的高度认可。“张俊华用一生情怀守护红色光影,为我们搭建了一座‘行走的党史课堂’。”新兴社区党委书记武盼由衷赞叹。

在数字化时代,老胶片放映或许已不再是主流,但张俊华的坚持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让红色文化从“库房”走向“广场”,从“档案”变为“共鸣”。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再次在收藏馆响起,光影交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段历史影像,更是一位普通人对信仰的坚守、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正如张俊华常说的:“只要银幕还在,红色精神就不会褪色。”这束跨越半个世纪的光影,正照亮更多人走向未来的路。

在与张俊华的交谈中,“情怀”与“责任”是他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当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总需要有人守护精神的“老胶片”。他用24年的放映路证明:红色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无数个“张俊华”用热爱与坚持编织的光影长卷。这份坚守,本身就是最好的红色教材。

(记者 周菲菲)

责任编辑: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