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县区 展现澎湃东营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4-10-01 08:01

《人民日报》2024年2月23日报道东营区加大对乡村剧团扶持力度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戏

摘要

在东营区,一场由红荆吕剧团带来的精彩演出在坠琴与扬琴的美妙旋律中拉开序幕,演员们以其轻盈的步伐和精湛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彩。该吕剧团在城市舞台上的精彩演出,不仅展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也反映了东营区在“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中的深入实践,成为城市社区文化生活的亮点。

东营区通过成立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组建专业队伍,举办“吕剧传承培训班”“乡村文化人才专题培训班”等措施,有效推动了庄户剧团的发展。几年间,乡土文艺队伍从18支增长到160多支,成员也从60多人增加到1100多人。

东营区不仅注重培养戏剧人才,还积极搭建舞台,鼓励庄户剧团“送戏进城”,丰富城市文化活动。此外,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手拉手成长计划”、高标准活动场所建设以及演出补贴等,为庄户剧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些措施不仅激发了演员们的创作热情,也吸引了更多的吕剧爱好者参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进一步提升了东营吕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光明日报》2023年8月13日报道中国农业大学盐碱土改良团队入驻河口区

敢向盐碱地要高产

摘要

2023年6月,山东东营河口区新户镇传来喜讯,冬小麦再次实现大丰收,标志着该区域盐碱地改良取得显著成效。长期以来,河口区因中度盐碱地困扰,农户面临收成不佳的困境。自2020年起,一支科研团队携土壤改良技术入驻,通过系统思维与科技创新,成功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团队不仅研发出高效生物基土壤改良剂,还构建了集土壤结构重塑、盐分管理、作物选育、水利工程及生态养护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技术体系,实现了小麦、大豆等作物的显著增产。

过去几年间,该技术在多地推广应用,从吉林松原的水稻增产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的向日葵丰收,再到山西朔州、甘肃酒泉的旱地作物高产,均展示了盐碱地治理的广阔前景。多地示范区的建立与连续耕种的成功,验证了该工程技术体系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有效遏制了盐碱化的反复。

随着盐碱地变为“聚宝盆”,当地农户收入显著提升,松原的朱洪德家庭农场,水稻产量预计突破600公斤/亩,成为盐碱荒地变良田的生动实践。

新华社客户端2024年8月29日报道垦利区大力发展

盐碱地上大闸蟹

蹚出东营生态发展“致富路”


摘要

垦利区瞄准黄河口大闸蟹特色优势产业,集成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运营,走出了一条适应盐碱地特质的大闸蟹产业改革发展路径。目前,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精养面积达7万亩,年产量突破7100吨,成为北方重要养殖基地。

为破解用水难题,当地采用节水减排新技术,实现了源头节水、过程养水、尾水零排放三级水循环,节水率达到50%,全年节水量280万方左右。同时,聚焦大闸蟹种质资源混杂、盐碱地适应性差等问题,组建专业团队,在苗种选育、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等方面给予指导服务,实现了从“捞取野生大眼—工厂化育苗—生态化土池育苗”的三级跨越。选育出耐盐碱、早成熟、高品质“黄河口1号”大闸蟹良种,营养价值丰富,口感独特。

同时,采取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方式,通过建立交易中心、办事处及电商平台,与京东、抖音等达成合作,推动黄河口大闸蟹走向全国市场,并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带动3000余户群众增收,村集体收入显著提升,人均年收入超过3.6万元,实现了盐碱地上的乡村振兴梦。

《人民日报》2024年3月26日报道广饶县组建产业链专家团队

集聚人才资源促进成果转化

摘要

地处广饶县的山东华盛橡胶有限公司,凭借其智能化生产线与青岛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的合作,成功开发出新能源汽车专用轮胎,轮胎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显著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近年来,该企业陆续推出了超静音系列、自修复系列等多种产品,已逐渐成长为国内轮胎行业的领跑者。

然而,在几年前,山东华盛橡胶有限公司也曾面临高端人才难觅、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困境。尽管开出高薪,但仍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这一问题并非华盛橡胶独有,广饶县内多家企业都存在类似苦恼,主要源于县域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高端人才难以引进以及创新资源分散。

为解决县域内人才吸引力不足、创新资源分散等问题,广饶县创新实施“一产业一平台,一平台一院士”战略,通过精准编制产业、人才地图,明确八大产业链、18个链主企业及50个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政校企联合引育对接,形成了9名国内外院士领衔、68名教授组成的8个产业链专家团队。并以先进橡胶材料与高端绿色轮胎研究院为平台,构建起涵盖材料配方、设备制造和成型工艺的全方位研发体系,有效解决了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和企业个性技术需求,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民日报》2024年5月21日报道利津县推进沿黄生态长廊建设

植树造林筑牢生态屏障

摘要

走进地处黄河下游的利津县,沿黄河大堤前行,防护林绵延数十公里,穿行其间,树木葱茏,满目青翠,宛若置身于绿色画卷。自2021年5月《东营市沿黄生态长廊规划(2021—2030年)》批复实施以来,利津县积极响应,以黄河两岸大堤为轴线,精心打造三条生态长廊,串联起沿线重要生态区域,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绿色画卷。截至2023年底,山东沿黄9市已完成造林20.3万亩,其中利津县作为关键一环,造林及湿地修复工作成效显著,共完成造林7009亩,湿地保护修复2310亩,实现沿黄绿化南北贯通。

面对盐碱化土地的挑战,利津县科学规划、分类施策,提升了林木成活率,沿黄行道林、防浪林等保有量达105.97万株,构建起坚实的生态防护体系。特别是王庄沙区林场,从昔日的“沙窝子”蜕变为森林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林场,森林覆盖率高达2.3%,成为生态治理的典范。

随着生态长廊的建设,利津县不仅改善了自然环境,还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王庄闸、水文站等节点绿化工程的精心设计,以及东津渡教育康养度假区、东孙湿地公园等片区的高标准建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经济日报》2024年2月6日报道东营经开区优化产业结构

打造高端制造新引擎

摘要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东营市唯一的国家级经开区,通过“科创+产业”战略,成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在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该区跃升至全国第57位,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1至11月份,全区实现数字经济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142.3亿元,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7.2亿元,同比增长177.2%,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7.7%。

在新材料领域,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动能强劲。山东国瓷功能材料公司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其高性能蜂窝陶瓷生产线高效运转,满足国六标准需求;中芳新材料拥有全球唯一的芳砜纶批量生产线,已全线投入运行。2023年,该区聚焦五大新材料产业链,推动多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产值显著增长。

风电装备产业方面,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瞄准全产业链发展,龙津节能科技解决了风电叶片回收难题,金雷新能源重装公司则成为海上风电核心部件制造的领军企业,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加速集聚,构建起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完整链条。

此外,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还积极推动数智赋能产业升级,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为制造业提供高精度检测服务,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新华网》2024年9月27日报道东营港经开区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

摘要

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园区内化工产业蓬勃兴起,绿电驱动的生产线高效运转,环保节能设备广泛应用,运输车辆川流不息,展现出一幅现代化工园区绿色发展的新图景。

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强化环境管理,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通过科技赋能,开发区建立了集智慧安监、环保、应急、运营于一体的综合管控平台,实现了对园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24小时不间断在线监管,成为全国首个“5G+”智慧化工园区。

在绿色生产方面,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废气排放,推广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与修复技术,促进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开发区还积极引进循环经济项目,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在园区内的循环和消纳,建设了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确保固废就地规范化处置率达100%。此外,还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为园区提供增量水源,实现“一水多用”,有效节约了淡水资源。同时,推进“无异味园区”建设,探索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开发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如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已成功创建为“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全国绿色工业园区”和“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绿色、智慧已成为其发展的鲜明标签。

责任编辑:武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