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垦利区永安镇拥有独一无二的“永安颜色”,这是一幅迷人的秋日田园画卷。
一阵秋风拂过,五彩的稻田画田里翻起层层波浪,交织出流动光影,呈现出斑斓的色彩。不远处的垦利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内,稻穗低垂,颗粒饱满,像黄金般闪耀,令人心旷神怡。一片片大闸蟹养殖基地更是犹如一个巨大的调色盘,点缀在大海之滨。西纬三路以东,京东黄河口盐碱地特色农品综合服务中心、中储粮智慧仓储等总投资27.35亿元的重点工程项目也正在抓紧施工建设中,为永安的秋日美景增添了和谐的奏鸣曲。
今年以来,永安镇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围绕“5个核心区”的目标定位,狠抓落实、实干争先,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收获“金”:
盐碱地上种绿生金
稻田画景区的春天每年都来得稍微晚些。进入4月份,稻田画景区“冬闲季”种植的耐盐碱油菜花才进入怒放期,但是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却没空拍照“打卡”。油菜花是抢抓时间,在水稻的“种植窗口期”种植下的,油菜花花期过后,新品种耐盐碱的水稻又要开始种植。
永安镇稻田画。
稻田画片区曾一度是一片撂荒地。为改良这片土地,永安镇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大力推进土地平整、农田水利与道路工程。经过多年的土壤改良,目前土壤含盐量已经由16‰降为3‰,pH值由8.53降至7.95,为水稻和油菜花的种植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色农业唤醒了“沉睡”的盐碱地。如今,稻田画景区深耕产村游结合,已经打造成了“春赏油菜花、夏观稻田画、秋收幸福米、冬看稻草人”的全时节旅游区,依托稻田画与万亩花田,景区还发展了近郊游、体验游、亲子游,进一步拓展了盐碱地的产业功能,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扮靓村庄,实现了一田多收,激活了乡村文旅。在这片土地上,“土地绿了”和“村民腰包鼓了”的双重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盐碱地示范园。
据了解,垦利区盐碱耕地的面积达60多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近80%,部分盐碱地含盐量更是超过10‰。这些盐碱地,曾是“荒凉贫瘠”、“不毛之地”的代名词,今朝绿意延绵,成为了群众致富增收的“新沃土”。
在盐碱地上,什么样的种子能称得上良种?良种在手之后,怎么种才能丰收?这些问题的答案一直是永安镇多年来在粮食生产上面临的关键问题。
让盐碱地变成高产田,需要土壤改良和耐盐碱品种培育的“双向奔赴”。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地适种”还不够,“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成为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改良的新思路。对此,永安镇与中科院、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丰彩农业等高校院所、种业企业合作,开展盐碱地改良、盐生植被再生利用、生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探索。
垦利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如今已打造成为“一园五区”的布局模式。其中,“一园”即盐碱地设施农业示范园,“五区”即盐碱地种质创新引领区、盐碱地种业繁育示范区、盐碱地智慧农业展示区、盐碱地特色作物种植样板区、盐碱地农作物种植模式示范区。目前,示范园区已完成工程建设总量的90%以上,园区已入驻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21家高校院所,在改地、改种、治水等方面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路径、模式和方案。
今年,全国耐盐碱小麦种业创新现场观摩会在永安镇举行,各地农业专家纷至沓来,鉴定了耐盐碱的700余份新品系,52个近五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更是“大放异彩”。一轮轮的收获与播种循环往复,记录下了每一分耕耘与收获。
在稻田画农创BOX景区不远处,万亩红滩湿地及配套设施正在建设,水上光伏发电、水面蒸发制卤、水下水产养殖的“盐光互补”复合产业新模式也逐渐成形。永安镇“沉睡”的盐碱地如今已经成了“米粮川”与“黄金池”。
香糯“白”:
得天独厚的资源孕育特质农品
永安有两大优质“白色”农产品,一个是黄河口大米,这是在河海交汇处孕育出的独特稻米;另一个是黄河口莲藕,冷暖适中的气候、地域广阔的沟河浅滩、特有的水质土壤,赋予了莲藕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莲藕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这是3000多年前古人整理的《诗经》对莲藕的描述。而永安镇产的莲藕有“玉雪窍玲珑”的别称,藕体洁白、细致、清脆,藕粒细腻、甜润、爽口,适宜鲜食、炒食、腌渍,素有“银色食品”美誉,亦是一绝。
一旦进入莲藕采收旺季,就进入了心莲意荷农业开发公司的忙碌时节。刚刚采挖出来的莲藕,经过清洗、去皮、称重等工序后,部分打包装进冷库,其余被快速深加工成了藕片、藕丝、藕段、藕馅乃至预制菜。
“莲藕放置时间过长,水分蒸发会导致变色,影响品质,所以莲藕采收回来我们就加速加工,让莲藕在加工完成且不加防腐剂的同时依旧保持新鲜。”心莲意荷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楚万林介绍说。
如今,心莲意荷农业开发公司目前拥有藕田粉垄机水泵口清理装置、莲藕节能清洗装置、藕片流态速冻装置等7项专利。同时,每年还会定期免费开展种植、加工技术培训,提高群众莲藕种植管理技术,推进莲藕种植产销模式,集中连片发展莲藕产业。
近年来,心莲意荷农业开发公司还让莲藕完成了从田间地头到国际餐桌的跨越。
据介绍,公司莲藕出口贸易全部采用订单式,且出口产品均为深加工产品,附加值高,如今一年能出口3000吨左右。根据订单的实际需求,心莲意荷农业开发公司将藕加工后,经检验合格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再通过当地华人商超进入千家万户。一直以来,公司从产区布局、人员卫生、工器具消毒、产品包装等方面均严格把好质量关,让所有环节符合出口标准。
“这片是盐碱地,田里种着有机大米,不远处就是稻米加工厂。”站在稻田画观光塔上,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红简简单单便描述出盐碱地上蓬勃发展的现代水稻产业。如今,一望无际的稻田已经青绿中泛黄,长势十分喜人。
据介绍,黄河口大米生长在优质水稻生产黄金纬度线北纬37度上,海洋性暖温带气候为其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和光照。除此之外,黄河水带来了丰富的矿物质与肥沃的泥沙,使得稻米生长浴享天然水肥滋养,品质更出众。
近年来,永安镇大力发展现代水稻产业,一步步优化现代水稻产业结构,拓展了加工规模和深度,延伸产业链条。通过良法改地、品种育推、综合种养、集群发展、农旅融合等模式,种好田间“一粒米”,串起产业“一条链”,处处尽是稻香味。
“经过近年来的品牌塑造和产品推介,我们的黄河口大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打开了销路。现在咱们黄河口盐碱地的好品牌越来越多了,许多客户特意强调‘只要盐碱地大米’,本地市民也越来越认可,说家乡盐碱地上长出来的大米,不比别处差。”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红介绍说。
据了解,垦利区如今还实施了黄河口名优稀特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先后登记黄河口大米等地理标志农产品11个。如今,黄河口大米的品牌价值已达到11.57亿元。
蟹壳“青”:
“大闸蟹之乡”的正宗味道
大闸蟹成长的过程要经历数次蜕壳,每个生长阶段都要将原来的壳蜕去,再长出新壳。直到成熟后,大闸蟹才会展现出“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四大外观特征。因此,蟹壳“青”是在自然之力的流转下,印刻在蟹壳之上的一种独特标识。
2024黄河口大闸蟹开捕仪式现场。
位于黄河南岸的永安镇,盛产黄河口大闸蟹,这是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在这里,黄河水缓缓流过,携带着丰富的矿物质与养分,滋养河底细腻的泥沙,肥沃的泥沙之上生长出茂密的水草,为黄河口大闸蟹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地。
近日正值捕捞季,每天天蒙蒙亮,黄河口大闸蟹产业研究院已经是灯火通明、车来人往。捆扎车间里,二十余位工人人手一箱大闸蟹,只见他们熟练地用左手拿起一只螃蟹,刚拢好螃蟹的爪子,右手就将早已准备好的香草迅速缠绕蟹身,打结完毕后,再剪掉多余的香草,一只螃蟹便成了“缩手缩脚”的“掌中宝”。不一会儿,这些黄满膏肥的大闸蟹将被装箱运往全国各地,隔日便能到达市民的餐桌。
据介绍,黄河口大闸蟹是山东省重要的名优特色农产品,获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是全省最具影响力的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近年来,我市深度发掘黄河入海口独特资源优势,在高端引领、生态优先、赋能增效和富民增收上求突破,黄河口大闸蟹成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近年来,垦利区还突出沿黄、沿海、盐碱地特色优势,围绕黄河口大闸蟹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实行规模养殖,开展标准生产,推广节水技术,强化质量安全,黄河口大闸蟹成果丰硕,入选首批“好品山东”品牌,四次蝉联“中国十大名蟹”,品牌价值达到31.93亿元,入选首批《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目前,垦利区黄河口大闸蟹采用统一苗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物资采集、统一品牌营销、统一技术培训“五统一”服务标准,引用含带丰富营养盐和沙质土的黄河水进行灌塘,养殖的黄河口大闸蟹品质优良,年产量达6000吨,产值超7亿元,标准化养殖基地大闸蟹亩产量超过200斤,平均规格3.5两,亩均效益超1万元。
同时,永安镇不断延伸大闸蟹产业链条,让“小螃蟹”成就大产业。在“稻乡蟹缘”示范片区内,以惠泽、绿城等为龙头示范带动,永安镇与上海海洋大学、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合作,选育出耐盐碱、早成熟、高品质的“黄河口1号”大闸蟹良种,繁殖大闸蟹大眼幼体2500万只,较外地蟹苗成活率提高30%、生长速度提高20%。目前永安镇黄河口大闸蟹标准化养殖面积1.75万亩,总产量2100吨,总产值突破3.85亿元。
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黄河口大闸蟹还进行了布展宣传,并与东方甄选、海洋演义公司合作开展直播带货。同时,还与腾讯、凤岐茶社、西安工程大学文创产业园等合作共塑品牌,在京东总部举行盐碱地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开设了京东、顺丰优选、淘宝等电商专区,线上销售额达1.1亿元,小螃蟹真正走向世界。
乘浩荡之东风,立时代之潮头。
京东盐碱地特色农品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现场。
行走在今日的永安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美景之中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沿着永安镇主干道一路向西,放眼望去,发展的力量激荡澎湃,护航着未来沿着既定方向蹄疾步稳、一往无前……
(记者 闫雯雯 通讯员 张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