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急难救助帮扶体系 为困难群众送“雪中炭”解“燃眉急”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4-09-05 08:09

爱东营讯 突然患了重病,治疗费却只需自付一部分;还没开口求助,救助待遇就送上了门;不用出村,救助就已通过申请……我市聚焦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要求,推进急难专项救助工作提档升级,同一家庭年度内急难专项救助额度可达28万元。实施急难专项救助以来,全市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平均增幅38.35%,最高增幅达62.52%,增长幅度居全省第一位。

今年5月,东营市慈善总会和利津县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来到利津县汀罗镇汀河西六村看望慰问大病特困群众刘某某,将市县两级慈善总会20万元慈善救助金交到了他的手中。自刘某某查出急性白血病以来,100多万元的治疗费使其家庭生活陷入了困境。得知他的情况后,利津县汀罗镇民政办主动上门服务,通过低保“绿色通道”为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并对其进行了临时救助。利津县民政局启动“一事一议”程序,发放1.3万元救助金,市县两级慈善总会“救急难”专项基金给予20万元慈善救助金。

针对像刘某某一家这样突遭急事难事的困难家庭,我市研究出台《东营市特困群众急难专项救助暂行办法》,成立“救急难”专项基金及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配套制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救助办法,形成有效衔接、互为补充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10+1+N”救助模式,由民政、公安、教育、财政、卫生健康等10个政府部门联合慈善总会,凝聚商业保险、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多方社会力量,为救助对象提供生活、就学、医疗、就业等全方位帮助,确保“困难群众需求在哪里,救助服务就开展在哪里”。

“我患有先天性血友病,需要长期服药,家里生活负担很重。”一次意外事故让广饶县稻庄镇的低保对象卫松腿部受伤,致使病情加重。“去年光治疗费就多花了20多万元,多亏有民政部门的救助政策,现在我自己只需要承担不到2万元,可为我减轻了不少负担!”卫松突遭变故能够及时得到救助,离不开一张紧密的社会救助“荧光网”。为实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东营市已全面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凡急难事件发生在东营市范围内的,在乡镇(街道)全面设立不少于10万元的备用金,困难群众只需提交身份证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一证一书”,即可申请救助。紧急型救助金标准由1000元提高到2000元,对急难事件后果仍然延续的,实行“一次审批、分批救助”,人均救助额度可达6个月城市低保标准。发挥商业保险灵活性、便捷性优势,为困难群众购买商业保险,支出型救助在乡镇(街道)政府给予城市低保标准(1075元)3至12倍救助后,保险公司第一时间介入,按个人自负合理费的10%进行赔付,然后再衔接“救急难”基金,按比例乡镇(街道)再给予最高1万元的救助。同时,经乡镇(街道)救助后仍有困难的,报县区启动“一事一议”程序,县区民政部门按比例再给予最高5万元的政府救助;仍然有困难的,由县区民政部门推介到县级“救急难”专项基金,再对个人剩余合理费用按90%的比例进行救助,同一家庭年度内“救急难”基金最高可给予20万元的救助。

为形成闭环救助“一条链”,我市建立县区、镇街、村居三级社会救助网络,配齐配全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网格员,主动发现、及时上报。建立“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部门数据推送,实现低保、特困、孤困儿童、残障人士、大额医疗费用支出等信息交互,精准识别、动态监测特殊困难群众。在县区、镇街、村(社区)分别设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救助站、服务点,推动各类救助政策综合集成。依托镇街社会救助站,建立“一口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服务平台,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推送至相关职能部门,实现急难救助“一口进、一口出”一站式办理。创新“物质+服务”救助方式,开展“情暖夕阳”关爱项目,建立“荧(营)光行”社会救助关爱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资源链接、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服务。

(记者 商雅雯)

责任编辑:李梦瑶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