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新户镇打好特色牌发展农业新业态 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产业振兴

爱东营讯 时下,走进河口区新户镇冬枣专业村东鲍井村,一垄垄整齐的冬枣树郁郁葱葱,冬枣大棚里更是新绿一片。天刚蒙蒙亮,枣农们便头戴草帽、手提工具,陆续来到大棚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咱这150亩大棚冬枣产值比较好,产量和露天的差不多,一亩地产量是两吨,产值大约在一万五到两万元。村里有63户种枣树的,收入相当可观。”东鲍井村党支部书记朱耀东介绍。

“咱这冬枣,施药少,无公害,各大超市都抢着要。我这4亩大棚共有冬枣树300棵,每亩产量能到4000斤,每斤目前售价5元左右,再加上10亩大田冬枣,每斤3元左右,每年平均下来收入16万元到17万元不成问题。”谈起冬枣这棵“摇钱树”,朱耀东眼里满是笑意。

东鲍井村地处黄河故道,土地瘠薄,淡水资源匮乏,旱涝碱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1997年之前,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后来,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民进行冬枣种植,冬枣产业成为带动村民实现增收的“甜蜜”事业。靠种枣,东鲍井村农家生活有了大变化:盖了房、买了车,家庭年收入翻了番,用老乡的话说,“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新户镇东鲍井村做活“土特产”文章,一头连着农业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腰包,让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发展“土特产”促进产业振兴,让群众增收有道。

一方水土一方味。新户镇地处渤海湾近海,黄河故道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围绕土特产,新户镇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在产业发展上深耕“差异化”、“特色化”,塑造竞争优势。

新户镇是我市知名渔业生产大镇,素有“百鱼之乡”美称,境内鱼类、贝类品种繁多,味美肥鲜。近年来,新户镇把文蛤、对虾、海参等产业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随着一批实力较强的渔业龙头企业和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渔业品牌培植,新户镇初步形成结构合理、规范有序、集约经营、富有活力渔业产业体系,正从产量向质量、品牌建设转变。

让“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既需要有立足土特产延伸产业链的思维,也需要有跳出土特产看“土特产”的视野。

“我们依托全村冬枣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高规格农事展馆、冬枣园林文化景观等,举办群众喜闻乐见、极具观赏价值的庆典活动,建成集冬枣采摘游、休闲娱乐、农家生活体验、枣园游览于一体的冬枣田园综合体,让我们这小康村成为游客们的‘诗与远方’。”朱耀东说。

新户镇打好特色牌,在“文化+”、“旅游+”、“生态+”等上面做文章,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农业新业态,努力让乡土特色产业更具吸引力、竞争力。新户镇党委书记陈泽喜表示:“下一步,我们要找准路子,在‘土’字上谋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产’字上下功夫,依托新户镇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多渠道开发农业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打造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土特产,更好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 张振 通讯员 张吉东)

责任编辑:李梦瑶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