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民生大梁 绘就共富画卷——东营多举措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爱东营讯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市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同富裕是“国之大者”。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市民政局紧扣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抢抓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机遇,全面落实山东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1261”行动计划,坚持“共富共享 幸福东营”发展理念,制定了东营民政共富“十条”,久久为功,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同心同向同行。

QQ图片20240711211154

在广饶县乐安街道大尧村“一元餐厅”内,老人们正在就餐。“一元餐厅”有效解决了村里老年人的就餐问题,切实增强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记者 庄洪鑫 通讯员 方秋玲 李陆鑫 报道

兜牢共富保障底线

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收到20万元“救急难”专项基金救助款时,垦利区红光渔业办事处红光新村村民王阿姨流下了感激的眼泪。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赖以谋生的渔船和汽车都变卖了,生活依然难以为继。利津县汀罗镇和盐窝镇的两位村民同样身患大病后,幸亏获得了20万元的“救急难”专项救助。这笔善款无疑是“雪中炭”“绝渡舟”,点燃了困境家庭的希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救急难”专项基金对同一家庭救助额度年度内提高到28万元,实施了特困群众商业保险项目,实现了急难救助“短平快”提档升级,救助力度走在了全省前列。这一经验做法获评省委、省政府“十大创新”典型案例。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绝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放不下的一份份牵挂。

——全市共保障低保对象18074人、特困人员4478人,低保边缘家庭成员2965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1696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1741人;保障机构养育孤儿26人、社会散居孤儿87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92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75人,重点困境儿童212人。

——城乡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075元和930元,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到1.16:1,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城乡低保标准的1.5倍执行,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613元、1395元。其他各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全面提升。

一年来,全市急难救助人数同比增长52%,救助金额增长34%,救助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最深的牵挂背后是最大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民政局联合市大数据局共同建设“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共同富裕”板块,对困难群体精准画像、动态监测,形成“一户(一人)一条救助链”。建设没有围墙的“数字福利院”,深化困境儿童代养服务;研发智能救助设施,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效能。

守护最美“夕阳红”

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

“照顾得细、环境又好,在这里还有姊妹们一起聊天、下棋。”75岁老人鹿晓芳在东营市养老中心试运营阶段便住了进来。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幸福的底色,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民政人的答卷。

资料图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实施七大行动,制定30项措施,细化98项任务清单。建立市、县两级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公开14个部门27项服务项目。实施幸福养老“十大”重点项目,投资5.96亿元,加快8处养老机构建设。发展“一地一策”老年精准助餐服务,建设老年食堂达到309处,探索“互助组”“小饭桌”等多类路径,灵活解决城乡老年人就餐问题。并在全省率先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轮候制度、特殊困难老人探访关爱制度、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服务老年人2.57万人。

政策“加码”、服务“加量”、市场“加温”,让东营养老事业在高位推动下实现了高品质的快速发展。每年养老服务工作都被列入全市民生实事。目前,建立了市、县、乡、村(居)、家庭五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232个城镇社区建有养老服务设施289处,基本形成“兜底有保障、普惠占多数、高端有选择”的橄榄型养老机构发展格局,市民政局与省养老产教联盟合作,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设立护理员岗位津贴,开展护理员等级评定;建设东营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310余家养老企业上线,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可感、可知、可得的养老服务。我市养老服务领域“综合监管一件事”被评为全省改革试点创新成果。

筑牢“人人慈善”理念

让城市涌动“慈善暖流”

老旧小区多层未装电梯,老人上下楼不便,一些老年人成了“宅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胜利街道便通过社区慈善基金支持,实施“转角遇到爱心椅”项目,在楼道二层半的位置安装爱心座椅,让老人有个歇脚的地方。项目为287个楼道安装爱心座椅和无障碍扶手330把,完成适老化改造40余处。

在东营,社区慈善基金被广泛用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成为了创新基层治理的得力助手。目前,全市已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社区微基金105个,撬动社区慈善资源550余万元,推出“残疾人非遗工坊”“宅急修”等慈善微项目100余个,精准解决了居民身边“小急难”问题300余件。

资料图

东营市慈善总会打造城市会客厅、慈善喜事坊、慈善公园、慈善超市等20处慈善空间,把慈善融入居民生活场景,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了解慈善、参与慈善、宣传慈善,把慈善的基因注入了这座城市的脉搏。

利津县凤凰城街道的小杰5岁时父母因病相继离世,从小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2016年,他考入齐鲁师范学院。在“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每学年1万元的资助下,他顺利完成本科学业,2020年考取辽宁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2023年考取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目前,该项目已救助孤儿58人次,发放助学金155万元。

善行义举标注的是城市高度,涵养的是文明深度,彰显的是民情温度。福彩红也成为了民政人为城市披上的最温暖的爱心色彩。

在东营,不仅有“护航未来”儿童关爱专项基金,在全省市级层面率先将边缘困境儿童纳入慈善救助范围;还有“她基金”救助困难妇女儿童专项基金,救助“两癌”困境妇女、困难儿童1415人,让慈善与美好生活实现“双向奔赴”。

做好移风易俗工作

让服务更有“温度”

“呜呜呜——”伴随着三声船笛长鸣,船只行驶至东营港外海域14海里处。这里是东营海葬的定点海域,海浪簇拥着骨灰和花瓣缓缓漂向远方,186名逝者魂归大海。

今年已是我市举行的第九届骨灰撒海仪式。自2015年启动海葬服务以来,前八届391位逝者魂归大海。人数的骤增是绿色生态文明的殡葬理念渐入人心,是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带来的新气象、新风尚。

群众满意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清明节前,东营城区街头出现了300多个文明祭祀铁桶,桶身刻着“尊重传统 文明祭祀”字样,放置在104处文明祭祀点位上,方便群众祭祀。这一暖心的做法不仅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也被新华社报道点赞。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绿色殡葬改革,已建成公益性安葬(放)设施616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村(居)覆盖率达70%;创新打造“数字公墓”“云祠堂”,在“深埋不留坟头”安葬方式集中地,打造实体化“数字公墓”示范园,实现线上祭奠和线下祭扫的互动融合;开展“身后”一件事综合监管改革,实现了8个部门21项“身后事”跨部门“一站式”线上联办,让群众“伤心事”“暖心办”。

创新业务和资源融合

做大做优“共富蛋糕”

一声锣响,东营市万恋街婚姻登记巡回点启用暨甜蜜经济示范街5月正式开街。通过在万恋街设置婚姻登记巡回点,吸引更多婚纱摄影、美妆、鲜花等商业资源聚集,形成“婚庆一条龙服务产业链”,促进街区发展。

这是一次勇敢的工作尝试,更是一次解放思想的自我突破。民政工作不仅要兜好民生底线,更要助力“共富蛋糕”做大做强。

——服务区域经济。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创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创新特色服务30多项,累计开展融资活动109次。通过“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帮助就业2000余人。

——助燃甜蜜经济。打造万达广场万恋街、广饶县西关小镇“甜蜜经济”示范街区,举办特色集体婚礼,构建婚姻巡回登记、绿色婚庆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模式,助力产业聚合。

——破壳银发经济。发挥河海交汇、温泉湿地等特色资源优势,培育黄河口生态旅居养老目的地。打造银发经济数字产业园,助力中医药公共实验室、佛思特等银发企业和机构发展壮大。

——拓展助残经济。推广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工作试点经验,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品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

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创新业务和资源融合,激发共富发展的“新动能”,这正是东营民政努力“走在前”的经验。

今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著名 邮路畅通”活动,打通城乡运输“毛细血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村民增收。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地名+彩票”地名宣传新形式,推出“幸福黄河口”即开型彩票,一年来筹集福彩公益金1.06亿元;创新开展乡村地名文化沉浸式体验,构筑利津县“老街长巷”等地名文化景点;创新开展首届黄河口地名文创大赛,打造“齐风吕韵·大河之洲”地名文化品牌矩阵。

同时,我市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融入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沿黄生态长廊建设、珍稀濒危鸟类栖息地保护;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治理整治,减轻企业负担74万元,惠及企业290家;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制订标准195件,助力引资落地项目11个。

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东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清晰可见,唯情怀可追,奔跑可期!

(记者 王苗苗 通讯员 蒋知栋 余俊)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