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农民怡笑脸 丰登五谷话丰年 东营秋收胜景跃然呈现

爱东营讯 “这里的桃子口感特别好,风景也不错。去年采摘节我们就来过了,今年怕晚了,就第一时间开车从滨州赶过来了,真是汁水丰富,太好吃了!”近日,在利津县北宋镇南贾村蜜桃采摘园,来自滨州的游客崔女士与家人提着满满两篮子蜜桃,兴奋地说道。

品尝鲜美多汁的蜜桃,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游客们沉醉忘返,更为农民带来实打实的收益。“村里从2014年开始种桃,现在园区内除了桃子外,还有葡萄、杏、梨、芦笋等果蔬。现在桃子成熟了,一到节假日,就会有很多游客慕名来采摘。”南贾家村党支部书记贾学滨介绍,多年来,南贾家村有种植蜜桃、苹果等瓜果的传统,针对这一优势,村里按照黄河滩区生态旅游、特色种植、采摘观光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了占地460余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先后创建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村,园区被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园区,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后进变先进的嬗变之路。

虾肥鱼跃,瓜果飘香,秋粮将归仓。当前,正是秋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期。东营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就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等工作进行现场“把脉问诊”,为确保秋粮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结合目前玉米、大豆的长势和气候情况,我们要混合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等,实现‘一喷多促’‘一喷多效’,以达到防病、防虫、增产、提质、增效的目的。”在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田管现场,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高级农艺师王明霞一边查看大豆、玉米的长势,一边嘱咐农户要密切监视天气形势和水情变化,及时做好田间管理。

秋管是保障秋粮稳产增效的基础,是守牢全年粮食安全的一道防线。今年东营区秋粮生产总面积22.76万亩,其中玉米17.9万亩、大豆0.9万亩、水稻0.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46万亩。“晚收一天,玉米产量可增加2%左右。”王明霞说,虽然前期遭遇干旱,但通过适宜的后期管理和晚收,完全有可能弥补前期的损失。下一步,东营区将持续做好气象灾害预警、病虫害测报,及时指导农民开展田间管理,确保秋收丰产丰收。

盐碱地里鱼虾满塘。9月13日,走进利津县汀罗镇陈家屋子村500亩“上农下渔”基地内,村民李文平正在拉网捕虾、逮鱼。看着跳跃的鱼虾,他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一组是五亩池子六亩台田,五亩池塘养虾平均赚七、八万元,台田亩产五千多斤西瓜赚四千多元,加上大白菜每亩又能卖八千多元,我们老两口弄着这么一组,一年能挣十四、五万元。”

陈家屋子村党支部书记尚文光介绍,汀罗镇地处退海之地,土地盐碱化较为严重。为克服土地盐碱及旱、涝等困扰,陈家屋子率先通过挖土为塘、注水养鱼,和堆土成台、台上耕作,探索出了一条盐碱地综合增收的新路子——“上农下渔”。汀罗镇以陈家屋子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盐碱地实施“上农下渔”开发,并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名品引进”“乡土专家培育”等行动,让“上农下渔”实现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目前,汀罗镇的“上农下渔”台田在稳定棉花、大豆等经济、油料类作物的基础上,正在试验推广特色林果和菊芋、马铃薯等新品种,培育起了前崔片蜜桃、陈家片南美白对虾、汀河片“呱呱乐”甜瓜等特色产业集群,充分释放了土地产出效率,实现亩产增收2000元。

喜看农民怡笑脸,丰登五谷话丰年。为切实组织好“三秋”生产,提高秋收、耕整、播种质量,市农业农村局多措并举,扎实做好农机化生产各项准备工作。落实作业机械。我市目前拥有大型玉米收获机3000余台,为保证“三秋”期间玉米能及时收获,农机部门在检修全市自有机具的基础上,提前动员各农机合作社、经纪人做好了引进外来机械的准备工作。加快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动员鼓励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购置新机,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确保机收减损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合理调度全市大中型拖拉机、秸秆还田机、深松机以及各类配套农具,确保土地应耕尽耕,扩大深松面积,加快麦播进度。推广农机新技术。围绕“三秋”生产,积极推行玉米籽粒收获、秸秆综合利用、土地深耕深松、小麦宽幅精量播种、镇压保墒、播前播后双镇压等农机化技术;努力扩大深松深耕、水肥一体化、免耕播种、高效植保等节能环保农机化技术应用。抓好秸秆利用,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建立秸秆还田与离田相结合,秸秆资源化与商品化并重,深耕、深松、免耕等农机农艺相融合的农业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努力提高秋季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计划将玉米秸秆离/还田率巩固在100%、水稻秸秆离田率达到95%以上。

同时,切实做好组织保障,市、县农机系统组织技术人员280人次进村入户,帮助农民检修、调试、保养“三秋”作业机械,全市检修各类农机具2.51万台套。做好防灾预案,市农业农村局与气象部门搞好协调沟通,加强了气象联合预警,并要求各县区农机部门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结合具体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制定“三秋”生产应急预案。搞好生产动员,充分发挥全市75处粮食烘干中心的作用,推进粮食烘干处理技术的应用,减少粮食霉变损失,确保全市粮食颗粒归仓。

(记者 王敏)

责任编辑:武方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东营日报社所有,东营网拥有东营日报社所属《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电子信息网络发布、出售与转载权利。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东营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东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