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在东营区“亩产效益大数据中心”平台企业评级展示电子屏幕上,清晰显示着辖区规模以上企业的用电、用气、用水等能耗指标,数据实时更新,总体效益指标、企业评级情况、“亩产效益”指标评分等企业情况清晰准确、一目了然。
“东营区根据单位用地税收、单位能耗销售收入、单位污染物排放销售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用地销售收入等6项核心指标,对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亩产效益’评价。”东营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王荣国介绍说。对A类企业,东营区将集中优势要素资源优先保障企业发展;对B类和C类企业,则针对短板弱项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倒逼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D类企业则收回土地等资源,不予同类项目增加产能立项。
近年来,东营区持续创新“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强化政策引领,支持优质企业做大做强。针对“亩产效益”评价结果,东营区坚持科学统筹,着力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同企业“亩均产出效益”匹配度,推动要素资源优先向海工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力促威飞海洋年产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亿科高端树脂新材料产业园、海科化工50万吨生物基航空燃料技改及配套、神驰化工“减油增化”等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助力企业提档升级。
东营区还结合“亩产效益”实际,建立高效精准正向激励机制,2022年已累计兑付工业政策奖励资金1415万元,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截至目前,东营区已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家,已建成省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4家、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获评省级首台套技术装备40件、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16个,累计带动254家中小微企业“上云用云”。
(记者 贾重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