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我行动不方便,街道负责残联工作的工作人员就到家里来给我检查身体、帮我办证,真是帮我解决了大难题。”家住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的居民吴奶奶,在接受上门评残服务时连连道谢。
此前,她因骨折后遗症,叠加左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滑膜软骨瘤病等多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出行更是难上加难,其家属得知开发区有上门评残服务后,致电所在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居委会协同街道负责残联的工作人员和评残专家上门评定,通过现场检查身体状况、核对病历资料,最终为吴奶奶评定为肢体一级残疾。这张残疾人证,不仅是对她身体状况的合法认定,更是她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惠残政策的“通行证”,待证件到手,吴奶奶每月可申领200元的生活补贴和194元的护理补贴。
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及其残疾类别、等级的合法凭证,也是残疾人享受开发区生活救助类、教育助学类、康复类、社会保障类等7项惠残助残政策的关键依据。不同残疾人可根据自身年龄、职业、残疾等级等不同情况和需求,申请适用自己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开发区不断创新工作举措、优化服务流程,推进“申请服务向主动服务、走进来办证向送服务上门”的转变,实现符合残疾标准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及多重残疾群体的办证需求,为残疾人生活增添保障。
为让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零跑腿”办证,开发区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对辖区内需要评残的对象逐一登记并建立台账,做到底子清、情况明。针对生活不能自理、无法前往残疾评定医院的居民提供上门评残服务。评定过程中,评残专家通过面对面检查残疾人身体功能,并结合其既往病史,严格按照国家残疾评定标准进行残疾等级评定。
“评残完成后,我们会派专人到鉴定机构集中领取,再发放至残疾人或家属手中,真正实现残疾人办证‘零跑腿’。”东城街道负责办理残疾人证的工作人员杨晶介绍道。
除上门服务外,开发区还依托专业医疗资源,设立集中评残服务点,方便能够出行的残疾人就近办证。残疾人及家属可以前往东营市人民医院、东营市中医院2家具备残疾评定资质的医院,现场填写审批表格、接受医生评估,完成残疾等级确定与证件办理流程。相比过去“跑残联、跑政务大厅、跑医院”的多环节流程,切实降低了残疾人及家属的办事负担。
针对“人在开发区、户口在异地”的残疾人办证需求,开发区打破户籍地限制,推出残疾人证“跨省通办”服务。经常居住地在开发区的异地残疾人,可向开发区所在社区居委会申请残疾评定,评定结论将会被同步推送至其户口所在地残联,再由户口所在地残联核发残疾人证,并通过邮寄方式送达本人或家属手中,避免办证、换证等“两头跑”的麻烦,最大限度实现残疾人证服务事项“就近办、一地办”,让异地办证效率最大化,为流动人口中的残疾群体提供便利。
自2021年“上门评残”服务开展以来,开发区累计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上门办证服务500余人次。

短评
从“跑断腿”到“零跑腿”,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残疾人证办理服务,是政务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靠前”的生动缩影。无论是为行动不便者上门评定、代领证件,还是设立集中评残点、推行“跨省通办”,每一项举措都精准戳中残疾人办事的痛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从口号落到了实处。
500余人次的上门服务,不仅为残疾人办好了一张“合法凭证”,更传递出一张通往民生保障的“暖心通行证”。这种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便利送到群众心坎上的做法,既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尊重与关怀,更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记者 商雅雯 通讯员 牛梅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