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为媒 文化为美 利津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新乡村

利津县·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11-14 07:43

爱东营讯 “以前养羊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轻松多了,1000只羊的棚,10分钟就能喂完一圈。”近日,利津县盐窝镇养殖户赵子彬指着棚顶的光伏板和棚内的自动化喂料系统对记者感慨道。

“散养户”到“产业链”的历程是有迹可循的。2019年,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建成,400栋高标准羊舍集中投入使用,水、电、污处理统一配套,集成“2.0模式”;2022年,园区进一步升级至“3.0模式”,整合66个村的零散养殖资源,建成“牧光互补+高床养殖”标准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利津县深耕40多年养殖产业,构建起“吃干榨净”的循环产业链,上游与中科院合作建成CNAS生物基因实验室,培育自主优良品种,胚胎繁育中心年产能达5万枚,下游通过精细分割将整羊加工成120多个高附加值品类,单羊利润提升200元,末端让羊粪变成有机肥,秸秆、芦苇化身羊饲料,循环利用。

如今,盐窝镇1700户养殖户“拎包入驻”,3.5万人依托剪毛、防疫、运输等配套服务实现“不养羊也发羊财”,构建起“企业引领、农户参与、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年交易额突破69亿元。

当滩羊产业园的机器声奏响致富曲时,盐窝镇南岭村的“乐承书院”里,乡土文化的传承故事正在温情上演,研学团学生在黄河澄泥印非遗传承人张金霞的讲解下,尝试揉制、雕刻、烧制等20余道工序,吕剧爱好者登台展演,乡土戏曲传遍街巷。

“以前村里农家书屋以阅读为主,现在在里面能学剪纸、看吕剧,我孙子的研学团都来这儿打卡。”南岭村村民薄其荣每天下午接孙子放学后,就喜欢带孩子来这个“第二课堂”做作业。

从“单书屋”到“综合体”,利津以“乐承书院”为试点,打破传统乡村文化空间的功能局限,依托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打造“非遗+”特色文化综合体,探索出一条“非遗+旅游+研学+生活”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利津县依托发展模式,实施文化书院品牌筑基工程,构建“1+6+3”文化书院工作体系,在县级“东津书院”品牌的引领下,擦亮了乐学、乐道、乐善等一批社区文化书院品牌。让“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推出“全年龄+全时段+全地域”的文化服务,在县内重点商圈、旅游景区等地,嵌入式打造融合图书阅读、文化活动服务的东津渡黄河书屋、凤栖园城市书房等文化综合体,让乡村文化既有“根”又有“活”力。

产业有奔头、文化有滋味,更要让乡村住得舒心。“以前住的土坯房,冬天靠烧煤取暖,又脏又冷,现在住120平方米的新中式别墅,集中供暖、污水管网样样齐全,出门就是花园步道,还能在村里的民宿上班。”利津街道张家夹河村村民张振国领着记者参观自家新房,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张家夹河村以“农房改造+生态提升”为突破口,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摒弃大拆大建,统规统建98栋新中式别墅,同步打造120亩生态景观带,优选柽柳、白蜡等本土耐旱植物,修建健身广场、文化长廊和亲水平台,让“土坯房”变“宜居园”。生态宜居的环境引来了产业“金凤凰”,村里顺势培育“东津晓宿”民宿品牌,建成教育康养度假区,2024年,张家夹河村入选年度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优秀案例。

据了解,利津县突出抓好农村短板补齐,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省市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级联创,绿化村庄84个,创建省级森林村居6个,让“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利津乡村的普遍模样。

(记者 王敏 通讯员 李承佶)

责任编辑:AN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