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金”邂逅“绿能”——科技赋能东营石化产业转型,关键变量成最大增量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11-08 08:48

爱东营讯 在渤海之滨,一场由科技创新引领的石化产业变革正澎湃涌动。面对国家“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市坚决扛起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走出了一条依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传统产业涅槃重生的新路径。

(资料图)

建设高能级平台,构筑创新“强磁场”。走进由徐春明院士领衔的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CCUS、电氢化工等五大前沿方向聚力攻坚。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石化创新平台80余家,形成“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应用”全链条体系,涵盖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多元载体。这些平台如一颗颗嵌入产业土壤的“创新种子”,正持续释放出引领变革的强大磁力。

突破关键技术,打通转型“任督二脉”。面对“卡脖子”难题,东营集中力量攻坚关键环节。天弘化学研发的“催化油浆制备沥青基碳纤维”技术突破4项瓶颈,成功将“工业废料”转化为“黑色黄金”。今年以来,全市13项石化类重大科技项目获省级财政补助1887万元,企业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3项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一项项技术突破,成为这座城市破解资源依赖、迈向创新驱动的最有力见证。

提速成果转化,畅通产业“循环系统”。在东营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实现“双向奔赴”。依托“概念验证-技术创新-中试熟化”一体化机制,实验室的“样品”迅速转化为产线的“产品”。今年以来,全市已对接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14所高校院所,组织多场“专家企业行”,促成23家企业与团队达成合作。山东省油田化学品中试示范基地累计转化成果52项,服务收益294万元,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正不断缩短。

培育创新梯队,激活企业“一池春水”。从孵化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东营构建起四阶梯度培育体系,让各类主体如鱼得水、茁壮成长。目前,全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石化企业达284家,596家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在“创业东营”“创业齐鲁”等赛场上,石化企业斩获20个奖项,其中一等奖3项。大中小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下联动的创新格局正在形成。  

“科技金融+高端人才”,双轮驱动优生态。肥沃的创新生态,离不开“阳光”与“雨露”。东营创新实施“拨投贷保”联动机制,为43家石化企业备案贷款风险补偿2.775亿元;胜利通海天蓝公司获省财金2000万元股权直投,探索出科技金融结合的新路径。在人才引育方面,全市已引进培育国家级人才4人、省级人才2人,集聚徐春明院士、庄庆发院士等3个顶尖团队及俄罗斯院士1人,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智力涌流。

转型已立题,发展待作答。东营这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为旗,以产业升级为犁,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中奋力作答,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加坚实的“东营力量”。

(记者 周菲菲 通讯员 纪君婷)

责任编辑:周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