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担当 民企力量
东营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推出
“强国担当·民企力量——东营青年企业家在行动”专题访谈栏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作出战略部署,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信心和强大动力。
民营经济是东营经济最鲜明的特色和金字招牌,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而东营青年企业家,正是这支力量中的“生力军”和“排头兵”。他们担当使命、砥砺前行,接续拓垦东营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深厚沃土与资源禀赋;他们勇立潮头、奋发图强,传承书写“民营经济东营现象”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图谱。
青年民营企业家强则东营民营经济强,东营民营经济强则东营强。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东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东营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强国担当·民企力量——东营青年企业家在行动”专题访谈栏目,重点访谈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山东民营企业200强等头部企业和其他传统、新兴产业领域的部分优秀青年企业家代表,通过面对面专访和场景展现,全视角讲述青年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轨迹、创业故事、发展路径和目标愿景,深情致敬青年企业家,大力弘扬青年企业家精神,共同探寻东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与光明未来。

从技术突破到全球扎根
探析海科新源领跑新能源材料产业的破局之路

企业家的视野,决定企业发展的边界。从东营起步,到布局全国,再到服务全球,海科新源的出海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一场围绕客户、深入腹地的供应链布局。
以“快”应变:海科新源的近未来战略
——专访山东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立军
发展:海科新源2002年成立,2003年建成全国首套DMC装置,2017年开始推出溶剂,目前,海科新源的业务主要是两大板块,化学品和锂电溶剂。
胸怀:企业家的视野,决定企业发展的边界。从东营起步,到布局全国,再到服务全球,海科新源的出海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一场围绕客户、深入腹地的供应链布局,是为了让“中国制造”的高端化学品,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创新:当科技的基因融入产业血脉,当绿色的理念重塑制造逻辑,一种全新的发展动能澎湃而起。海科新源用今天的投入,浇灌明天的果实;用持续的技术突破,为中国制造注入崭新的内涵。
蓝图:以“出海记”的魄力开拓全球市场,以“新质源动力”的坚韧突破技术壁垒,以“近未来”的远见布局发展蓝图。在马立军身上,我们看到了“反应更快,未来更近”的活力和信心,更看到了青年企业家群体,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在持续奔跑中不断拉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民企力量。
担当:把海科新源打造成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用科技创新打破海外技术垄断,让中国的绿色化学产品进入国际高端供应链。

山东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立军(右)接受《黄河口晚刊》专访。
主持人:赵伟
嘉 宾:山东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立军
山东海科新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海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主营新能源和高端化学品两大业务板块。在国内拥有3大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海外布局荷兰、美国2大仓储中心;在全球设立8家分子公司。从黄河口到太平洋,从一滴高纯溶剂到驱动全球新能源产业,海科新源用23年时间成长为全球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赵伟:海科新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布局海外市场的?在什么背景下,基于什么考虑,决定出海?
马立军:海科新源布局海外市场,是一个伴随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而稳步推进、顺势而为的战略过程。一个关键节点,就是2023年公司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我们明显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但背后的考量,其实早已开始。
我们的下游客户,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他们很早就开始了海外建厂。作为他们上游的核心材料供应商,我们必须具备本地化响应的能力,这是稳固和深化合作关系的必然要求。同时,出海也是我们主动选择的一片新蓝海,是为了让公司的发展更加均衡,抗风险能力更强。
赵伟:驶入一片更广阔的蓝海,同时也意味着与国际化工巨头竞争,我们靠什么让对方从“试试看”变成“离不开”?
马立军:靠的是我们“硬核”的产品品质和深度研发能力。比如,我们99.999%的超高纯度溶剂,是电池安全与长寿命的基石;我们的生物基产品,符合全球顶尖品牌对绿色、可持续的苛刻要求。客户认可的不是低价,而是我们能够定义并达到全球顶级标准的能力。
赵伟:从走出去到成为全球行业领导者,过程中有哪些里程碑式的战略决策?
马立军:首先是2017年,我们果断投产全品类电解液溶剂,抓住了新能源爆发的“风口”;其次是2020年,我们实现生物基1,3-丁二醇的工业化量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进入了高端消费品赛道;第三是2022年开始的全球化布局,在荷兰、美国设立分公司,真正实现了从“走出去”到“扎下根”。
赵伟:我们现在特别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您看来,海科新源的“新质生产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立军:核心体现在“技术驱动”和“绿色引领”上,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规模制造。
首先,是技术上的“高精尖”。传统的生产力可能追求的是“生产得更多”,而我们的新质生产力追求的是“生产得更好、更纯、别人造不了”。我们的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全球市占率超过40%,靠的是上百项专利和持续多年的研发攻坚,靠的是科技创新的密度。
其次,是发展路径的“绿色化”。我们把玉米、木薯这样的生物质原料,通过自主技术转化为高端化妆品成分,用“绿色制造”替代传统的“化石制造”。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的革新。我们一年能消化数十万吨二氧化碳,这就是新质生产力“低碳、高效”特征的直接体现。
赵伟:目前,海科新源的液态电池溶剂处在全球龙头地位,但固态电池的研发现在也备受关注。面对不断迭代的技术浪潮,海科新源如何确保自己能持续引领?这种“新质源动力”来自哪儿?
马立军:每年营收的4%投入研发,就是我们的“新质源动力”。
我们的策略是“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短期,我们聚焦现有产品的降本增效和高端添加剂产业化;中期,我们依托东营和苏州两大研发中心,攻关下一代电池材料;长期,我们瞄准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领域进行技术储备。最近,我们固态电池电解质研发也取得实验室突破,两项核心专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就是我们新质生产力的底气。
赵伟:我在展厅里看到一句话:反应更快,未来更近。这是海科新源的企业理念吗?
马立军:对,这个理念是在公司2024年度ESG报告中首次提出来的。不仅是企业理念,也是我们的行动准则与生存哲学。
“反应更快”,体现在三个维度:技术研发上快人一步,提前布局下一代电池材料;市场服务上精准响应,全球基地与仓储网络确保敏捷交付;内部决策上高效协同,打破壁垒,让创意快速转化为产品。
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未来更近”。通过当下的快速行动,我们将技术的前沿、市场的趋势,乃至绿色低碳的可持续未来,都拉近到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对我们而言,未来不是被动等待的远方,而是靠今天的速度和魄力,主动创造的明天。

马立军在采访中介绍企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
赵伟:在您的规划中,海科新源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马立军:短期全力推进新型高端电池添加剂项目以及日化防腐系列产品投产;中期3至5年,通过海外分公司和仓储基地,稳固全球市场领先份额地位,通过东营港中试平台转化,落地更多创新型高回报产品;长期要在固态电池电解质、钠离子电池材料、日化配方产品等前沿领域突破,打造“新能源材料+消费化学品”双轮驱动的全球领军企业。

海科新源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数据比对。
赵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首位。作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骨干企业,海科新源接下来将如何把握这一方向,巩固并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马立军:最重要的还是深耕主业,巩固全球市场地位。我们现在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全球市占率超40%,我们要在这个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与全球头部电池厂商的战略合作,通过提升产品纯度、稳定供应链来巩固现有优势。同时要坚持链式思维抓发展,做活链条经济,拓展多元化布局,增强产业韧性和协同效应。在智能制造与绿色转型方面,我们要积极响应全会关于“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的要求,推进生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同时强化绿色工艺研发,实现降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赵伟:作为从东营成长起来的青年企业家,您如何理解在“强国担当”这一时代命题下,您个人和海科新源所应承担的角色?
马立军: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家就应该做激活细胞的“先锋”。我们的担当,就是把海科新源打造成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用我们的科技创新打破海外技术垄断,让中国的绿色化学产品进入了国际高端供应链。同时,我们始终坚信,海科新源的成长就是东营民营经济的缩影,我们“扎根东营、服务东营”的初心不变,要继续以自身的实践,为东营的转型升级、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分实实在在的力量。
(记者 刘蕾 张利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