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山东黄河河务局主办,济南、淄博、东营、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市党委网信办协办,齐鲁网·闪电新闻承办的2025“沿着黄河遇见海”网络主题活动于11月3日正式启动。来自中央重点网络新闻媒体、山东省主要网络新闻媒体的记者走进泰安、德州、淄博,在走读中感受黄河文化的厚重底蕴,见证齐鲁大地的发展脉动,展现山东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生动探索。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5日讯 11月5日上午,2025“沿着黄河遇见海”采访团一行来到夏津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步入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时间仿佛放缓了脚步。万余亩土地上,超过两万株古桑树虬枝盘错,其中树龄数百年的不胜枚举。这片中国现存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并非天然生成,而是黄河与风沙“博弈”的产物。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在此留下大片沙化土地,为固沙保田,夏津先民世代植桑,硬是在“不毛之地”上培育出这片“绿色长城”。古桑林不仅锁住了风沙,改善了气候,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每一道树皮的褶皱,都镌刻着与自然抗争的坚韧,每一片桑叶的摇曳,都诉说着生态智慧的传承。

先民们为固沙保田世代植桑,在这片黄河留下的沙化土地上创造了独特的桑文化。桑,早已深深融入当地的血脉——古老的蚕丝织造技艺、与桑蚕相关的节庆祭祀、关于桑树灵性的民间传说,共同构成了“农桑并举、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

2025“沿着黄河遇见海”采访团参访古桑研究院
而今,这棵古老的桑树正绽放新枝,守着“祖宗留下的宝贝”,夏津人没有止步于观赏与守护,而是不断探索如何让古桑资源“活”起来,焕发新的经济活力。夏津县建立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围绕古桑树全身研制出了桑椹干、桑椹酒、桑叶茶等200多种产品,发展起100多家加工厂和合作社。从深加工到农文旅融合,以往不值钱的果子,如今也“身价倍增”,成了百姓的致富果。
除此之外,被誉为“森林黄金”的桑黄产业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夏津桑产业研究院通过采集桑黄的野生菌种,分离菌丝,人工模拟桑黄自然生长的温度和环境,用一颗小小的野生桑黄,就能实现几十万、上百万桑黄菌包的人工繁育。目前,夏津县已建成桑黄种植基地及桑黄保育区,实现了国内最早人工驯化栽培桑黄,年种植桑黄500万菌棒,年产桑黄子实体100吨。目前,夏津县桑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

目前,夏津县已经形成了集种植、研发、加工、文旅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每年春季的桑椹生态采摘节,吸引着八方来客在这片古桑林中体验采摘乐趣,感受穿越千年的农耕文明。夏津正全力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这颗黄河故道上的“绿色明珠”,正以“一片桑叶”撬动大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振兴之路。
闪电新闻记者 胡兴润 王丽雯 赵宇光 德州站 赵宇 苏孟雨 夏津台 于永明 王帅 徐英俊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