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陈秋红,1971年10月生,广饶县广饶街道梧一村村民,与丈夫结婚已有二十余年。多年来,她始终像对待亲生父母般尊敬和孝顺公婆,从未与公婆红过脸,生活起居上也是精心照顾。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公于2018年查出癌症,做了一场切除手术,从此虽然精神状态良好,但身体状况却大不如从前,每天进食也不能像常人那样,必须要打碎成汤才能吃。为了让公公吃得有营养,她总是依着老人的口味,变着花样准备三餐,日常的洗衣做饭从不含糊。每当公公因病痛折磨而暴躁,她就会默默劝自己:谁又愿意生病呢,多体谅就好。
“作为晚辈,在老人正需要安慰,需要照顾的时候,应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体谅。”因为不能感同身受,所以更要尽心尽力,尽量顺着老人,以他开心舒服为主,她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顾着。但毕竟这是不治之症,2020年底老人病情加重,之后没多久便去世了。
老人去世后,陈秋红本以为可以好好休息调整然后找一份工作补贴家用。谁曾想,2021年10月底,婆婆又患上了严重的脑梗,栓住了舌肌吞咽语言以及行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不会走路,身边不能离人,吃饭也要靠鼻饲,每天的饭就用针管一管一管打进胃里。看着平常能说能玩的老太太,现如今躺在床上想说说不出来,想动动不了,陈秋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就想着全心全意待在老太太身边,专心照顾她,平常在她面前说话也特别注意,处处顺着她,哄她开心,她觉得心情好对病情也会有点帮助吧。
因为婆婆不能自理,陈秋红从每天早上就开始忙碌,打药打饭、擦脸、换尿不湿尿垫、擦身体、洗衣服,把老人从床上搬到轮椅上,推到客厅看电视,这一套“规定动作”下来,基本一上午的时间就过去了。中午做好饭再继续给老太太打药打饭、排痰,陪她晒太阳,帮助她学说话,做康复训练。晚上就住在老太太身边,陪她看电视,说说话,做做按摩,她还时不时调侃自己成为了老太太的特护,逗得老太太直乐。
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她几乎出不了门,可最开心的时刻,就是看到婆婆精神状态不错的时候。尤其是当她喊“妈妈”,老人能给出回应——哪怕声音很轻,对陈秋红来说也特别满足。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陈秋红心里,婆婆也是妈,在外人眼里,她是公认的孝媳、贤妻良母。但她觉得,老人为子女操劳了一辈子,孝顺父母本就是为人子女最基本、最该做的事。只是,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照顾老人,留给自己的休息时间少得可怜。陈秋红常因睡眠不足没精神,甚至时不时头痛。可每次撑不下去时,一想到对老人的牵挂,还有对这个家的责任,她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俗话说,进了门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是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的。”陈秋红常把这话放在心上。她的丈夫在快递公司工作,有时候忙到中午没空回家,晚上也是很晚才下班。陈秋红理解他作为家庭顶梁柱的辛苦,所以她只有把家照顾好了,丈夫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安心工作。
虽然学历不高,但陈秋红深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女。这份认知,也在孩子们身上悄悄结了果:女儿下班回家,第一站总往奶奶房间去,凑在床边陪老人说说话;远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也常隔着屏幕打视频电话,变着法儿逗奶奶笑。每每看到他们逗奶奶开心的画面,陈秋红很是欣慰,那些日复一日的辛劳仿佛都有了回响,让她愈发觉得,自己的付出全都值得。
人人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日子总要朝前过,人也得往未来看。在陈秋红心里,“百善孝为先”从不是一句空话——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该守住的道德底线。她始终认准一个理:心里有孝心的人,才算得上有爱心;带着爱心生活,日子才会过得充实,也才能收获更多温暖。如今的她,常说自己是“累并快乐着”,她从不抱怨生活的难,反而多了份理解与包容,踏踏实实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记者 张佳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