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社区里的烦心事,往往不是宏大议题,而是萦绕于日常的“具体微末”:噪音扰邻、绿化失管、器材损坏……这些“家门口的难题”,恰恰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

如何化解这些“家门口的难题”、疏通这“最后一米”?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明佳社区第一网格探索推出的“网格议事角”,提供了一个生动答案。这个设在凉亭下、楼道口、长椅边的“小角落”,搬来一张小圆桌、几把凳子,悄然成为凝聚民智、化解矛盾、共建家园的“大平台”,将群众共治舞台延伸到楼前屋后,成为化解矛盾的温馨角落,书写“百姓事百姓议”的生动故事。
变化始于社区网格员张宁宁的一次入户走访。退休教师李老师抱怨:“楼上孩子深夜跑动,沟通几次,问题没解决,还伤了和气。”另一边,王阿姨对着疯长的绿化带发愁:“蚊虫多得不敢开窗,想找人说道,却不知该找谁。”而在微信群里,关于“健身器材坏了”的吐槽,也总是一闪而过。
这些碎片化的诉求,让张宁宁意识到,这些现象背后,是社区治理的共性问题:居民发声渠道分散,诉求易被淹没;物业或网格员“单打独斗”,力量有限、反馈滞后;居民缺乏有效参与的平台。而要解决这些共性问题,社区治理必须从“独唱”变为“合唱”。她的思考,成了催生“网格议事角”诞生的起点。

张宁宁与社区商议后,目光投向了社区里居民的“聊天据点”——小区凉亭、楼道口、休闲长椅。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被赋予新功能,被挂上了“网格议事角”的温馨标识,一张小圆桌,发挥起了大作用。为确保“议而有备、议而有决、议而有果”,“网格议事角”形成了一套有效机制:
——事前找题:网格员提前三天通过微信群、上门走访等方式广泛征集议题,形成“议事清单”;
——事中聚智:议事角不设主席台,居民、党员、物业工作人员、楼栋长围坐成圈,还会视情况邀请律师、工程师等专业居民提供支持;
——事后跟踪:每次议事后。汇总生成《议事解决方案表》,明确事项、责任人、完成时限,并公开进度、限时回访,实现议事闭环,杜绝“议而无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东城街道这个小小的圆桌,迅速成为化解矛盾的“解压阀”。曾因孩子跑动闹得不愉快的邻里,在这里面对面坦诚对话,积怨在相互理解中消融;面对绿化难题,议事角将物业、热心居民和园艺特长党员聚在一起,商定“认养微绿地”行动,既解决问题,更激发了共建热情;损坏的健身器材得到及时维修,社区还顺势开办“周末绘本角”,打造出家门口的“亲子课堂”。
“议事角不是为了议完就忘,而是要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社区是我们自己的家。”张宁宁道出了初衷。在“网格议事角”下,居民们发现,“社区事”变成了“自家事”,“旁观者”也成了“建设者”。明佳社区的“网格议事角”,这个源于生活细微处的创新,正以其独特的亲和力与生命力,实践着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治理理念转变,用“小角落”撬动着基层“大治理”。
“网格议事角”虽小,却成了明佳社区治理的“微枢纽”。它打破居民诉求“散、滞、难落地”的僵局,以“选常聚地、简流程、强落实”的巧劲,推动物业、居民、党员及专业力量从“各管一段”转向“合力破题”。今年以来,通过“网格议事角”,明佳社区实时收集居民诉求58件,开展了居民议事10场,累计调处邻里矛盾、落实民生实事、回应群众诉求100件。下一步,社区将以网格为“小细胞”,串起民生服务、矛盾调解、安全巡查“千条线”,让社区治理从“大水漫灌”迈向“精准滴灌”。
近年来,东城街道以“网格议事角”等载体为抓手,持续深化“近邻东城”议事协商品牌建设,将居民的事“提”上议事会、“议”在议事会、“解”在议事会,办好民生实事、破解治理难题1200余项,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记者 陈同磊 衣笠玮 通讯员 丁彤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