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 宽容 创新 解构山东金岭集团“三原色”成长密码

东营新闻·东营网-黄河口晚刊·2025-10-31 11:23

强国担当 民企力量

东营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推出

“强国担当·民企力量——东营青年企业家在行动”专题访谈栏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民营经济是东营经济最鲜明的特色和金字招牌,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而东营青年企业家,正是这支力量中的“生力军”和“排头兵”。他们担当使命、砥砺前行,接续拓垦东营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深厚沃土与资源禀赋;他们勇立潮头、奋发图强,传承书写“民营经济东营现象”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图谱。

青年民营企业家强则东营民营经济强,东营民营经济强则东营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东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东营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强国担当·民企力量——东营青年企业家在行动”专题访谈栏目,重点访谈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山东民营企业200强等头部企业和其他传统、新兴产业领域的部分优秀青年企业家代表,通过面对面专访和场景展现,全视角讲述青年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轨迹、创业故事、发展路径和目标愿景,深情致敬青年企业家,大力弘扬青年企业家精神,共同探寻东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与光明未来。

踏实 宽容 创新

解构山东金岭集团“三原色”成长密码

山东金岭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赵栋接受黄河口晚刊专访。

踏实、宽容、创新,赵栋总结的三种性格就像色彩世界里可以调和出无穷色谱的三原色,为山东金岭集团这幅壮阔的产业图景调出独特的底色与光彩。这三种性格一起描摹出一位从车间走向管理前沿的现代管理者肖像。

扎根“化工底色” 长出“时代新质”

——专访山东金岭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赵栋

踏实:通过探寻赵栋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踏实是他性格中最厚重的底色。结束求学后,年轻的赵栋没有选择直接进入集团管理层,而是进入一线从基层车间干起。

在车间的钢铁丛林中淬炼而成的踏实,收获了任何课程和纸面材料都无法给予的手感与体感,让赵栋在机器轰鸣中一步步成长为企业领军者。他将那段浸染着机油与汗水的时光视为与产业生命体的深度对话,得以深入到产业肌理的最深处,去破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形成了他独特的管理哲学。

宽容:车间里与员工一起倒班、共克难关的经历,让赵栋与一线职工产生了深刻的共情与信任。他深知,最优方案就藏在机器运转的节律里,藏在员工的经验里。宽容,这项从深厚实践里长出的管理智慧看似无声,却有着最顽强的生命力,让每一次决策、每一项制度,都成为带着温度的精准滴灌。

赵栋的宽容如同柔和的溶剂,创造了一种敢于试错、乐于分享的空间,让制度不再只是文字,而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将发展与改革中遇到的阻力化为前进动力。

务实:赵栋式的创新,带有鲜明的务实基因。它不是图纸上的空中楼阁,不是天马行空大刀阔斧,而是在一线成长起来源于深厚实践的谨慎与对传统模式的重新审视。

绿色:通过新增膜分离等技术改造,将处理后的中水循环利用,减少了新鲜水的用量,降低了成本,既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又坚守了绿色生产的底线,对企业和社会都是双赢。

智能:对化工企业来说,智能化改造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智能化改造后,生产、设备、财务的数据全部打通,基于这些实时联动的数据进行决策,既快速又准确,这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智慧大脑”。

初心:踏实,所以根基牢固;宽容,所以团队同心;创新,所以方向前瞻。赵栋的性格“三原色”,塑造出金岭集团稳健而不保守、创新而不冒进、严格而富有人情味的企业气质。这也正是以青年企业家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在传承老一辈创业精神的同时,为东营民营经济注入的崭新内涵。以产业为舟,以开放的创新思维为帆,以凝聚的人文关怀为桨,驶向东营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广阔未来。

主持人赵伟与山东金岭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赵栋(左)面对面。

主持人:赵伟

嘉宾:山东金岭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赵栋

赵伟:如果用两到三个词,形容您自己的性格,您选哪几个?

赵栋:“踏实”“创新”和“宽容”,这三个词不仅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藏在这些年和金岭一起成长的经历里。

先说“踏实”,这是我从车间基层带上来的习惯。当年在车间学操作,哪怕是重复几十遍的流程,也从没敢马虎过。后来做管理,这种“踏实”也没变。再是“创新”,我理解的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是“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最后是“宽容”,只要员工不是故意犯错,而是为了工作尝试新方法,哪怕出了点小问题,我也会先肯定他们的勇气,再一起分析改进,毕竟团队心齐了,才能把事干成。

赵伟:毕业后您主动选择进入金岭的车间从基层干起,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赵栋:我始终认为“管理不能脱离实际”。对于化工企业而言,生产安全和效率的根基在于车间的每一道流程、每一台设备。如果无法透彻掌握原料从投料到产出的关键控制点,不明白反应器的运行参数为何要控制在特定区间,那么日后在做管理决策时,就容易沦为“纸上谈兵”,甚至可能因不了解实际情况而给一线生产埋下隐患。

赵伟:所以您当时深入一线,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扎根的过程?

赵栋:对。一方面我跟着老师傅亲手学习操作,摸透工艺流程的“细节”和生产设备的“特性”,清楚哪道工序容易出现瓶颈、哪台设备需要重点巡检,这些“一手经验”是任何报告都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和基层员工一起倒班,共同解决现场问题。这些“一线声音”直接关系到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只有扎根基层,才能发现这些“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赵栋说起集团产品如数家珍。

赵伟:在车间里积累的经验,为您带来了哪些收获?

赵栋:那段基层经历,为后来的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管理工作的“压舱石”。一是在做生产决策时“心中有数”。因为摸透了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会盲目设定目标。遇到生产难题或技术改造,也能快速找到问题根源。二是让制度和激励措施能够“落地生效”。知道基层员工们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基于这些考量出台的制度和激励,员工才会认同和执行。三是锻炼了“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能力。车间里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需要协调多个环节才能解决。这种“多方协调、抓住核心矛盾”的能力,用于管理也非常有用,找到各个环节的衔接点,制定出更全面、更可行的方案,这就是基层工作教会我的能力。

赵伟:一般企业对于管理的要求通常是严格,为什么您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管理中着重强调宽容两个字?

赵栋:在管理里,“宽容”不是“放任”,而是给团队“试错的空间”和“表达的底气”。这种“允许试错”的氛围,也让员工敢提不同意见,让决策更周全。团队里没有“不敢说”的顾虑,大家能补台、敢补位,这就是“宽容”带来的凝聚力。

赵伟:有没有案例能说明“宽容”的力量?

赵栋:比如对车间进行智能化改造,这个过程中最难的不是技术实施,而是“人的观念转变”,尤其是企业里工作了二三十年的老员工,他们是车间的“骨干力量”,一辈子靠手动操作经验工作,对智能化这套新事物,心里首先有一道“不信任”的坎。我们没有选择“强行推行”,单向灌输“智能化有多好”,而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慢慢引导,把老员工请上台作为主角,讲述“手动操作的痛点”,大家一起探讨“智能系统如何改进才能更符合实际操作”。组织外出参观交流,带领他们去智能化做得好的化工企业亲身体验。看到人家的车间里,智能巡检机器人代替人工在现场巡检,中控室里通过数据就能掌握生产全局,老员工转型成为“系统监控员”。

有一位干了25年的老班长回来后说,“原来智能化不是抢饭碗,而是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轻松、更安全”,观念一下子就转变过来了。

赵伟:您的创新,是什么风格?

赵栋:我理解的“创新”不是“冒进”,而是在“踏实”的基础上找突破。

赵伟:从车间进入管理工作后,您主导了哪些创新改革措施?

赵栋:采购和煤炭消耗是化工企业的两大成本项,刚接手管理工作时,我先从“成本控制”方面寻找突破点。

一是采购。原来的“零星采购”模式,采购人员每天忙于处理“小订单”,事小人多,还经常出现“紧急采购断货”的情况,小问题积累成了大成本。我结合在车间了解到的“物料消耗规律”,将采购方式彻底改为“按需归集、化零为整、批量采购”,采购部门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团队规模精简了一半,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合作重心转向了体量更大、资质更全的生产供应商和大批发商,生产稳定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是煤炭结算方式。化工企业离不开发电,之前煤炭结算一直是“进厂化验”,再根据化验结果计算价格,但化验结果只能代表“这批煤的静态质量”,无法反映“实际燃烧后的发电效率”。我把“按煤的质量计算价格”改为“按煤的实际使用效果计算价格”,一方面,倒逼发电车间优化燃烧工艺,降低发电成本;另一方面,与供应商从“博弈”变成了“协同”,电厂的发电稳定性大大提高。这种“成本降低、合作稳定、效率提升”的改变,正是改革的核心价值所在。

赵栋讲述企业发展历程。

赵伟:您目前重点关注和进行的创新改革工作是什么?

赵栋:一是“智能化提效”。对化工企业来说,智能化改造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核心是针对“安全、成本、决策效率”这三个化工行业的痛点。首先是生产安全。安全是重中之重,而行业内近90%的事故都与人为因素有关,智能化设备不会“疲劳”、不会“疏忽”,比单纯依靠人工监控可靠得多。其次是降低成本。智能化控制能够将运行参数精确控制在最佳状态,减少人工成本。最后,是为了让企业决策“有数据支撑”。以前做生产计划、调整经营策略,依靠的是各部门上报的手工报表,数据不仅滞后,还可能存在误差。现在智能化改造后,生产、设备、财务的数据全部打通,基于这些实时联动的数据进行决策,既快速又准确,这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智慧大脑”。

二是“绿色降本”。推行水资源优化利用,实现污水零排放。化工生产耗水量大,之前生产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现在我们通过新增膜分离等技术改造,将处理后的中水循环利用,减少了新鲜水的用量,降低了成本,既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又坚守了绿色生产的底线,对企业和社会都是双赢。

赵伟:您希望未来的金岭集团具有怎样的风格与特质?

赵栋:我心中未来的金岭,要牢牢扎根“化工底色”,同时长出“时代新质”,核心是要具备四种鲜明特质。

第一是深度的智能化与创新化。第二是极致的节约化与低碳化。第三是严格的安全化与合规化。第四是持续的标准化和精益化。简单说,未来的金岭,要做“聪明的企业”(智能化创新化)、“负责的企业”(低碳化安全化)、“扎实的企业”(标准化精益化),既能在化工行业里站稳脚跟,也能扛得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赵伟:您作为青年企业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如何理解?

赵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给我们青年企业家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向“新”而行、向“高”攀登,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我们化工企业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保持创造力和竞争力,为促进区域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 郝燕 张利波

责任编辑: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