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为眼 服务为心 我市强化数据监测织密民生保障网

东营新闻·东营网-黄河口晚刊·2025-10-30 08:28

爱东营讯 “刚在人社部门做完失业登记,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岗位推荐,还能接受职业指导。”东营区失业人员李先生的经历,正是我市就业失业监测体系“精准预警、高效响应”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心以“数智赋能”为核心引擎,织密全维度监测网络,打通服务供需堵点,构建起“数据说话、预警先行、服务落地”的就业保障体系,让就业“稳定器”更具韧性。

数智重构

让监测从“被动统计”到“主动感知”

我市打破传统监测“纸质填表、人工汇总”的局限,以数字化转型激活就业服务“神经末梢”,实现监测精度与响应速度双提升。

推进平台建设,打造“云端+阵地”融合体系。依托“黄河万家就业服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7168个人才需求、7700余名求职者数据进行深度匹配,人岗对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同时,升级“数智就业”服务区功能,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试点,创新开发“企业用工波动图谱”,实时追踪300余家企业岗位增减动态,助力企业平稳过渡。

塑强智力支撑,组建由7名省级专家领衔的“数智就业”智囊团。针对石化、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设计专项监测模型,借助该模型,石油化工专场招聘会精准匹配岗位4200余个,达成意向率达68%,为支柱产业用工提供“靶向保障”。

多维织网

让风险从“隐形存在”到“可视可控”

聚焦“企业、群体、区域”三大核心,我市构建起全链条监测机制,将就业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企业监测抓牢“关键少数”。建立“370家外贸企业+257家样本企业”双监测清单,对14家千人级龙头企业用工变化情况实行按周调度。前三季度,我市监测发现有5家对外出口龙头企业出现用工小幅波动,最大降幅未超2.3%,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迅速作出反应,与企业对接输送短期用工210人次,避免引发规模性失业。针对民营企业用工需求,市就业中心联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展“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现场服务企业1500余家,提供岗位8500余个。

群体监测盯紧“重点领域”。构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专项监测模块。对市内5所院校1.69万名毕业生实施“离校——就业”全周期追踪,帮助5721人留在东营就业,“三支一扶”岗位吸引5587人报名,青年人才净流入态势持续巩固。依托“胜机油服”“黄河口养蟹人”等10个特色劳务品牌,动态监测农民工就业流向,通过东西部协作吸纳酉阳籍务工人员稳定就业,未发生脱贫人口失业返贫现象。

区域监测看准“经济脉搏”。建立“经济指标+就业数据”联动分析机制,1月至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带动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经济与就业实现同频共振。东营区作为核心监测区,进出口增速稳居全市第一,企业“出海”订单增长28.3%,在保持原有岗位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了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提质。

服务闭环

让数据从“纸上数字”到“民生温度”

我市坚持“监测为基、服务为本”,将监测数据转化为惠民实效,构建“发现需求——精准匹配——跟踪帮扶”全流程服务链条。

强化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推动监测网络下沉社区。全市57个城市社区建成“就业服务驿站”,通过“妈妈岗”“爱心岗”等微岗位开发,帮扶2327名社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举办社区直招活动137场,吸引逾千家次企业参与,提供8300余个岗位精准触达居民,1962人通过“零跑腿”达成就业意向。

依托监测数据精准投放资源,推动政策落地落实。今年以来,全市已通过“免申即享”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9008.6万元,代缴医疗保险费1901.6万元;以政策“温度”提升就业“热度”,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2.27亿元稳岗扩岗专项贷款、4474万元返还稳岗资金,稳定就业岗位13.9万个。筹备中的综合性零工市场即将投用,将进一步填补灵活就业群体监测服务空白,实现就业保障无盲区。

从“数智平台”精准画像到“社区驿站”暖心服务,从重点企业风险预警到特色群体就业护航,我市以就业失业监测为支点,撬动起“稳就业、保就业”的民生大盘。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数智就业”转型,拓展新业态从业者监测维度,让数据更“聪明”、服务更“贴心”,夯实筑牢民生幸福根基,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记者 李玲 通讯员 张素青 左金梅)

责任编辑:李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