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改良,昔日的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 周广学
爱东营讯 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的东营,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代表。
2022年12月,一个重量级“国字号”平台——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盐碱地中心”)经科技部批复,于2023年5月在黄三角农高区正式挂牌运行。
作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排头兵”,这一创新中心从诞生之初就立足全国视野:在全国设立3个分中心、16个综合试验站和一批盐碱地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搭建起“1+3+16+N”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全国协同创新体系;由中国农科院牵头,集聚国内18家盐碱地农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优势力量,组建40多支创新团队,形成1100余人的科研人才队伍,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三大关键领域持续突破,为推动盐碱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种子革命”,解锁耐盐作物关键密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控光、控水、控温。在国家盐碱地中心的育种实验室里,藜麦、甜高粱、紫花苜蓿等作物通过精细调节,缩短育种周期,高效完成体系的优胜劣汰。“这相当于给植物打造了‘豪华定制生长间’,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光照时长、温度湿度、养分浓度等影响生长的关键要素,都能精准调节。有了这个‘生长间’,育种速度大幅提升,是大田育种的好几倍。”国家盐碱地中心工作人员李林波介绍。如今,依托先进技术,国家盐碱地中心已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8个,其中审定登记耐盐碱作物新品种20个。
近年来,国家盐碱地中心将“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利用耐盐碱作物育种加速器、田间耐盐鉴定标准试验平台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探索构建起“种源保存评价—实验室分子育种—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梯度鉴定—良种试验示范”一体化育种创新体系。目前,已累计收集保存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3.5万份,筛选711份耐盐碱优异资源并面向全国发布,已共享利用1300份次以上。
更关键的是,这些种子不只在实验室里表现好,还能走进农户田——“航麦802”小麦品种在盐碱度3.5‰的试验田亩产450公斤以上,已在山东、河北等地区示范推广;“中油351”强耐寒耐盐油菜在区域试验中,中度盐碱地亩产量高达249.07公斤,使油菜的适种区域由江淮流域北扩至黄河流域、华北地区;“宇花18号”花生育种,首次应用基因诱变技术,在东营中度盐碱地平均亩产450公斤以上,油酸含量高达82.4%,入选全国粮油作物主推品种……这些“耐盐明星”品种,正让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成“高产田”。
“技术创新”,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样板
在位于利津县的国家盐碱地中心中重度盐碱地试验验证基地里,一株株玉米迎风挺立,长势十分喜人。然而在中国农科院科研团队到来之前,这块地属于中重度盐碱地,部分区域含盐量甚至达到10‰以上,寸草不生。
“2024年,我们在这里打造千亩中重度盐碱地科技应用示范场景,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可以使改良盐碱地的周期,由4-5年缩短为2-3年,实现当年中产,根层盐分降低50%以上。”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生樊晶介绍说。
经过多年的探索,国家盐碱地中心针对不同盐碱区的“痛点”,突破了一批“治水”“改土”关键技术、产品与装备,构建起盐碱地垄作覆膜精准滴灌水肥剂一体化技术、“上膜下秸”农艺控盐种植技术、竖渗横流立体多域排盐技术、“秸秆+改良剂”复合隔层阻盐增碳技术、深化肥沃层健康培育技术、微生物强化抗逆增效技术等一批标志性突破技术,并在山东、河北、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地示范应用: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聚焦盐碱地“节水控盐、以种适地、多元利用、智慧管控”多技术要素内容开展示范应用;在吉林大安,打造苏打盐碱地“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示范样板;在新疆,大面积推广膜下滴灌、干播湿出、密植栽培高产技术,为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盐碱地综合利用,还需要“良技”。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在全国首创的适应盐碱地土壤耕作的旋耕机、动力耙、播种机等19台(套)农机具装备,作业平整度、稳定性、出苗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一系列产品和一批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样板的打造,国家盐碱地中心正在为全国盐碱地综合治理贡献更多方案。
“价值升级”,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盐碱地治理不仅要解决盐碱化这个“顽症”,还要推动其综合利用,在盐碱地上蹚出致富路。
国家盐碱地中心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支撑黄三角农高区建设了盐碱地生物农业试验示范园、智慧农机创制园、生态草牧业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了独具盐碱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盐地碱蓬提取共轭亚油酸,甘草、酸枣、罗布麻制药,柽柳接种名贵中药肉苁蓉,芦笋、冰草等耐盐蔬菜种植等,推动盐碱地产业向“高附加值”延伸;同时还开发了乳免疫蛋白、番茄红素等优质功能性食品,研发推广应用青贮菌剂、功能有机肥专用菌剂、生物有机肥等功能菌剂产品。这些“盐碱地特产”,让盐碱地的经济价值实现翻倍。
为了让盐碱地综合利用更规范,实现更大价值,国家盐碱地中心牵头筹建了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盐碱地综合利用分技术委员会,累计立项和发布标准42项,其中《禾草综合利用技术导则》《农业生产托管数字化管理通用要求》2项国家标准,为盐碱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标尺”。同时,充分发挥中心“智库功能”,积极参与国家部委、省市各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方案的起草、编制等工作。2024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上,发布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4年)》,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提供了“山东模式”“东营经验”。
从黄河三角洲的试验田到全国的示范基地,从单一技术突破到全产业链赋能,国家盐碱地中心的建设,不仅让盐碱地变成“希望田”,更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资源、产业带动振兴”的新路径。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国家盐碱地中心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广袤的盐碱地上书写“向荒滩要良田、向盐碱要产量”的时代答卷,为我国盐碱地生态保护和高效利用探索提供更多新路径、新技术、新样板。
(记者 关晨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