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秋日的阳光照进垦利区垦利街道东宋村村委大院,麦秆、玉米皮在村民指尖灵动翻飞,偶尔传来的笑声让院内满是生机。村党支部委员、妇联主席崔其云正手把手示范草编筐的收边技巧:“咱慢着来,最后这几针得扎实,不然装东西容易散,咱编的物件得让人放心。”
这位1973年出生的农村干部,自2011年挑起村妇联主席担子起,便把心扎在了东宋村。十余年坚守与创新,她将不起眼的草编手艺,打磨成带动群众增收的“金钥匙”,让曾经的省级贫困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心怀赤诚,扎根一线,她在服务妇女工作、帮扶乡邻中全心奉献,以行动诠释基层干部“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责任担当。近年来,崔其云先后荣获全市2022年度“最美基层妇联人”、2022年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农民技师”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草编“织”出共富路
2011年,崔其云刚担任村妇联主席时,东宋村还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年轻人出去打工,老人妇女守着庄稼地,想挣钱没门路”是村里的常态。面对乡亲们渴望致富的眼神,崔其云暗下决心:“得找条能让大伙在家门口挣钱的路。”
崔其云带头创业、摸索路子,经历多次尝试后,她将目光投向了“手工编织”这个方向——原材料是田间常见的麦秆、玉米皮,不用大本钱,妇女老人都能做。她亲手起草制定妇女技能培训方案,免费为周边乡村、社区提供技术培训,近年来先后免费组织培训300余场次,培训群众5000余人次,带动群众就业400余人,东宋村的手工编织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富裕”。
2020年,垦利区裕农草编工艺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顺利通过了行政审批部门的登记,经过崔其云多方奔波、不懈努力,目前已建立起稳定的产销渠道,并与外地工艺品公司签订长期订单合同,实现订单式加工,成品出口海外多个国家。
“现在每天编两三个小时,一个月多了能挣2000元呢!”村民张大姐笑着展示手中的半成品。在崔其云带动下,参与群众每天平均增收约30到100元,最高可达200余元,年收入约3000元至20000元,曾经的闲散村民变“巧匠”,东宋村在共富路上迈出坚实一步,完成了从依赖外部“输血”到依靠自身“造血”的转变。
庭院“绘”就生态美
“日子富了,还得住得舒心。”崔其云的心思,不只是带大伙挣钱,更想着把家乡扮得更靓:“建设美丽家乡,良好的村容村貌环境是基础。”
为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她一有空就带领村里的妇女们房前屋后打扫卫生。长期以来,她多次组织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活动。怕村民不理解,她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讲垃圾分类、庭院整理,“这院子收拾干净了,晒太阳都舒服。村里环境好了,大伙住着才舒心。”目前,东宋村已先后打造美丽庭院8处,“爱干净、护环境”渐渐成了家家户户的习惯,连孩子们都知道 “不乱扔垃圾,帮家里扫院子”,一股“我爱我家、争创美丽庭院”的风气在村里悄悄蔓延。
为了让村子添“绿意”,崔其云专程向农业专家请教,结合东宋村的气候和土质,挑了易成活、长势好的树苗,与党员、群众在村内道路两旁种植了榆树、白蜡400余棵,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
如今,村道两旁的树木已枝繁叶茂,夏日里撑起连片绿荫。村民忍不住感慨:“环境美了,走在路上心里都敞亮,咱这村看着更有精气神了!”
柔情“焐”热乡邻心
村容是“脸面”,乡风家风是“里子”。崔其云心里清楚,日子要过好,光有好看的“脸面”不够,还得让邻里之间的温情、家里的和睦劲儿满起来。
“家和万事兴”是崔其云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不仅自己带头孝敬父母,还在村里组织“好媳妇、好婆婆”评比,让“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的风气切实在村里扎根。村里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五保户,是她心头的牵挂。只要有空,她就去家中陪伴,帮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聊天谈心。得知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她跑前跑后,为村里张海英、齐俊英和儿童陈语菲等弱势群体申请了救助金。2022年,村民陈学良因意外事故重伤入院,她第一时间组织捐款,将募捐的24240元善款及时送到医院。这样的善举,在崔其云担任村妇联主席的十几年里,早已数不清。
能为村民排难解忧、办些实事,崔其云自己心里比啥都暖,她说得朴素而坚定:“在关心妇女同志、服务父老乡亲的路上,我会一直走下去,发挥好自己的每一分光和热。”
崔其云扎根乡土,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躬身实干,正用草编的“韧劲”编织共富梦想,也用这份长情的陪伴,温暖着东宋村的每一天。
(记者 于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