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细雨连绵,寒气阵阵,却丝毫挡不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里的丰收热情。
近日,这里开展了高产耐盐碱花生新品种测产,由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培育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花育9118”,以实收1亩荚果产量694.57公斤的成绩,打破我市盐碱地花生亩产纪录,让这片含盐量0.33%、pH值7.84的滨海盐渍化土壤,结出了优质高产的“金果果”。
在试验示范基地,“高产耐盐碱花生新品种展示示范”的牌子格外醒目。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品质育种课题组长迟晓元介绍,展示的“花育9118”和“花育9125”两个品种耐盐碱性较强,是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大花生品种,为花生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抗逆品种资源,助力花生种植面积扩大。
当天,由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青岛农业大学、东营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花生推广、栽培、育种专家等组成的测产专家组,深入示范田测产验收。在两个品种示范地块,专家们现场丈量面积、人工采收荚果,再经去杂、称重、水分测定等环节,先开展“试验田样点实收测产”,结果超出预期,紧接着又进行“1亩实收测产”,最终得出实测数据:“花育9118”亩产694.57公斤,“花育9125”亩产654.26公斤,两个品种的产量双双远超盐碱地花生常规产量水平。
花生是山东第三大作物、第一大油料作物,此前在盐碱地种植,受盐碱胁迫、群体结构不合理、植株根区土壤微环境差等因素制约,产量不高。为了提升盐碱地花生产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品质育种课题组采用花生根域微地形优化种植模式。“我们构建合理群体结构,播种时中间形成沟垄微地形,促进根层土壤气液固三相协调,同时能集雨抑盐、淋洗盐分,改善根区和果区水肥气热等土壤微环境,达到增产的目的。”迟晓元说。
迟晓元蹲在田埂上,边从秧上仔细摘下花生,边向专家组展示:“看这荚,饱满紧实,出油率和口感都属上乘。”据了解,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品质育种课题组育成审(鉴)定、登记花生新品种45个,经多年多点试验,选育出耐盐碱高油酸品种“花育9118”“花育9125”,将种植模式与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相结合,在保证合理种植密度的同时,降低土壤盐分对根系的伤害,让盐碱地变“丰产田”。
我国是盐碱地分布较广的国家之一,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面积达670万公顷,仅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就有大约60.5万公顷的盐碱地,可利用的中低产田更是接近53.3万公顷。耐盐碱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的成功示范,不仅为我国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供了核心保障,也为可利用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开辟了关键路径,对保障国家油料供给、推动盐碱地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这一突破,测产专家组在验收环节给出了精准评价:“这不仅是品种的胜利,更是技术的突破。”
(记者 衣笠玮 张佳松 通讯员 崔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