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原本找专家合作像大海捞针,现在跟着‘产融百校’计划,能和粤港澳大湾区专家面对面聊技术、谈合作,人才引进质效上去了,企业创新发展的信心更足了!”近日,华盛橡胶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温永峰在粤港澳大湾区产才对接交流活动中的感慨,成为东营以人才工作赋能企业发展的生动注脚。如今在这座工业城市,从车间生产线到实验室操作台,人才红利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升级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制造业强市,东营坐拥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是全国炼油能力最大的地级市,也是橡胶轮胎、石油装备、高端纳米级电子陶瓷材料、碳纤维材料等领域的重要生产基地。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窗口期”,我市锚定“人才强企”核心,从供需匹配、平台搭建到服务优化多维度发力,织密人才“聚能环”。数据显示,东营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46.37%、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55%,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促进工业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人才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供需“精准滴灌”:让人才跟着产业走
“企业缺什么人才,政府就引什么人才;产业要什么技术,政府就搭什么平台。”这是东营人才工作的核心逻辑。针对八大标志性产业链231家重点企业,我市组建专属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以“大数据+铁脚板”动态更新急需紧缺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等“四张清单”,再通过“产融百校”计划搭建“企业出题——政府搭台——高校解题”的对接桥梁。
以东营第一大支柱产业——石化产业为例,万达石化、齐成石化、胜星化工等龙头企业曾面临转型升级的“人才瓶颈”。为此,我市推动企业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沈阳化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院所深度合作,引进110多个专家团队,形成支撑炼化产业向化工新材料转型的“高端智库”。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对接合作院士100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313个,高技能人才存量占技能人才比例达35%,青年人才连续7年实现净流入,人才“活水”精准注入产业发展“主动脉”。
平台“筑巢引凤”:让创新围着项目转
走进道合药业绿色小分子药物中试基地,实验人员正忙着调试新研发的生物酶催化设备。“市里通过黄河三角洲人才工程支持我们引育高层次人才,建设医药研究院及中试基地,研发的生物酶手性催化应用等技术突破了行业难题,现在公司7个产品产销量居全球前列,正从‘传统’向创新药赛道转型。”公司董事长宋伟国的介绍,道出了东营“人才+平台+企业+项目”模式的实效。
我市创新提出“一链条一平台一院士多团队”思路,推动34名院士领衔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稀土催化创新研究院等19家高能级平台,辐射带动96家产业链重点企业攻破20余项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其中,顶尖人才徐春明院士牵头的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已与垦利石化、胜华新材等企业合作实施11个重大科技项目;全市累计建成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649家,去年以来研发91项关键核心技术,威飞海洋装备的整体式井口采油树、永盛橡胶的18英寸及以上大尺寸轮胎、国瓷公司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等“明星产品”远销海外,在国际竞争中开辟新航道。
服务“拴心留才”:让环境推着发展跑
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应”理念,我市打造“黄河三角洲人才之家”服务品牌,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与归属感。深化“人才金政40条”落实,通过“进企业、送政策、助发展”活动让政策直达一线;实施科技金融护航行动,为3796家次企业争取超5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再贴现,破解科创融资难题。
在服务保障上,我市实施人才卡配额制,为产业链重点企业发放25张“东营优才卡”,覆盖出入境、户籍、交通等27项绿色通道服务;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建成3处优徕青年社区、17处3—7天免费青年人才驿站,缓解异地人才居住难题;同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支持154家企业自主评审出6039名中初级职称,让人才评价更贴合企业实际需求。
如今,我市人才吸引力持续攀升。据智联招聘与任泽平团队联合数据,我市位列2024年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第45位、全省第4位,95后人才吸引力跻身全国50强。从“引才”到“留才”,从“聚才”到“用才”,东营正以更密的人才“聚能环”拧紧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引擎”,持续擦亮“黄河入海·才聚东营”城市名片,在人才驱动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东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