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金秋时节,本是丰收喜悦之时,但连绵秋雨却给“三秋”生产带来严峻考验。面对收割难、晾晒难等现实问题,我市各地粮食物流企业开足马力、昼夜运转,加快粮食脱粒烘干进度,全力保障秋粮及时入库、安全存储,牢牢守住群众的“粮袋子”。
10月7日,在广饶县祺顺粮食物流有限公司,李鹊镇小张村村民刘新学拉着一车金黄的玉米棒前来售卖。过磅、测水分、结算……一气呵成。“我种了6亩多玉米,平均起来一亩地2500来斤玉米棒,价格是每斤5毛,收成不错。”刘新学说,“以前最怕秋收遇到连阴雨,粮食堆在院子里,眼睁睁看着发芽、发霉,今年好多了,就近卖给收储企业,省了很多事。”
连日来,在祺顺粮食物流有限公司,前来售粮米的车辆络绎不绝,粮食烘干塔轰鸣作业、全速运转,一派繁忙景象,金黄的玉米棒被有条不紊地运至卸粮口,经过烘干,有序进入粮仓,成为秋雨里守护粮食安全的“硬核利器”,为农户撑起了一把“金色保护伞”。“目前烘干塔24小时持续运转,每天能烘干玉米约1000吨。”广饶县祺顺粮食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来和介绍,近期秋雨连绵,运过来的玉米水分含量偏大,每批次玉米水分含量被烘干到14%以内需要约10个小时,烘干成本约每斤8分钱。
尽管今年秋季雨水偏多,该企业依托16000平方米大型晾晒场和烘干塔,以及1个5万立方米的钢结构粮仓、4个9000立方米的平房仓,做到“随到随收、及时烘干”,为周边农户解了“燃眉之急”。“老百姓来卖粮,觉着下雨了卖粮难,我们公司无论粮食干湿,只要运过来,我们就及时卸车,及时烘干,做到及时入仓,让老百姓放心售粮。”贾来和说,“烘干塔摆脱了对天气的依赖,让‘靠天吃饭’的晒粮模式成为历史,实现农户晒粮不再愁、丰收成果安全归仓。”
与此同时,田间管理也在与时间赛跑。10月8日,东营区牛庄镇金丰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杰正在查看土壤墒情和玉米长势。“连续降雨导致部分地块湿软,机械进地困难,我们正全力防范‘秋汛’带来的风险。”他说。
东营区农业农村局农技站负责人、高级农艺师王明霞提醒农户,要分类施策、精准抢收。她介绍道,“对成熟地块及时组织机械抢收;湿软地块调度履带式收割机作业;个别过湿或倒伏地块抓紧人工抢收;未成熟地块不宜过早收割,以免影响产量、增加霉变风险。”
据悉,为最大限度减轻连阴雨对秋收影响,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迅速行动,全力防灾保产。组织群众迅速开展农田排涝,对全市低洼易涝农田开展排查,备足抽水机等农田排涝设备;针对部分低洼地块出现短时积水情况,已及时组织人员机械力量,疏浚开挖田间沟渠。因地制宜组织抢收。统筹做好农机具调配,建立农机生产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农机作业情况,引导跨区机具有序流动;设立市、县两级“三秋”机收保障热线,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依托34家农机应急服务队和25家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全力做好抢收抢烘工作;强化区域合作互助,与潍坊、淄博、滨州等市达成区域农机应急救灾互助合作协议,组织各县区签订互助协议。扎实做好抢烘晾晒。对有烘干条件的,组织收获后立即烘干入库;向社会公布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按就近原则有序安排应急抢烘批次;对不具备烘干条件的,指导采取果穗装笼通风、通风处摊平存放、利用晴好天气抢晒等方式,防止粮食霉变;充分利用党政机关、村委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场地,搭建临时晾晒存放区,鼓励合作社、种粮大户开展代烘代储服务,尽最大努力保障粮食及时烘干、妥善储存。
(记者 王敏 通讯员 刘云杰 朱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