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融合“牛鼻子” 撑起发展“新脊梁” 东营文旅全力擦亮“近悦远来”名片

东营新闻·东营网-东营日报·2025-09-29 08:24

爱东营讯 金秋九月,乐安大地鼓点激昂,孙武湖畔曲声悠扬。情景舞剧《兵圣之光》精彩上演,主题曲《大计天下》气势恢宏、响彻全场,第十七届孙子文化旅游节在广饶正式启幕。这场连续十六年举办的文化盛会,既是孙子思想跨越千年的时代回响,更是东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从兵法智慧的历史沉淀到黄蓝交汇的生态奇景,从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到低空科技的云端体验,东营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载体,不断勾勒“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旅发展新画卷。

唤醒千年文脉,铺就四季皆游好风光

在广饶,春日孙武湖“碧水映新柳”,夏夜西关街“灯火照晚晴”,秋日万亩田“禾菽千重浪”,冬时全城景“冰韵万种情”,这幅“全域皆景、四季可游”的画卷,底色正是东营文旅的文化之核。

不止广饶,东营全域以文化为线,突出协同发展,市级统筹指导,各县区聚焦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各自发展打造“这边独好”的风景,串联起黄河入海口生态奇观、黄河文化馆历史积淀、胜利油田工业记忆、吕剧故里婉转唱腔等文化基因。

这些基因并非藏于博物馆展柜,而是融入游客体验:黄河文化馆内,游客看光影流转赏黄河口四季,沿古人类生活场景寻千年足迹,在方志书苑触摸3000余种地方志的岁月肌理;孙子文化园里,研学团队循着兵法故事探寻智慧密码;在吕剧博物馆,老艺人的弦音里流淌着质朴温情与生活记忆……

正如广饶从“研学圣地”变“休闲天堂”,东营让“身边的诗与远方”成为现实。

文化赋能下,东营文旅产业交出了亮眼答卷。截至2024年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25.85亿元,增速7.6%,占GDP比重2.9%;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有4582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2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112.23亿元,利润5.86亿元,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激活非遗魅力,打造文旅IP新典范

在利津县盐窝镇南岭村的老戏台上,扬琴声悠扬响起,“今天俺不把别的表,唱唱咱北岭新景象……”唱词一起,便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聆听,来自江苏盐城的仇圆圆也沉醉其中。

往北走,利津水煎包、刘氏布偶等非遗店铺错落分布。“这条‘旧街巷’可是荣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的网红地,不光街巷有名,咱村也评上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还是首批全国非遗旅游村寨,吸引了大量游客。”村民陈翠英自豪地说,这儿还一周两市举办黄河大集,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80余万人次,单日最高达3.5万人。

这背后是东营对非遗文化的深耕:整合35项市级以上非遗资源,打造省级非遗旅游线路,建成114家县级以上非遗工坊。同时,推出专项政策,以“文化IP”拉动“城市GDP”,实施“文创春芽”计划,从资金奖补、税收优惠到金融支持,全方位推动文创发展。

在仇圆圆的掌心,一个小巧的摆件散发着治愈气息。这是东营联合ODO文创推出的“小鸟的朋友”系列文创,以东营市鸟东方白鹳为原型,融合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理念,衍生出摆件、杯垫等多种产品,还荣获2024年“好客山东·山东有礼”旅游商品等荣誉。

如今,“河东东”“海营营”IP全网曝光量近4000万次,表情包发送超1500万次;“磕头机神”凭借幽默形象走红考研圈;“小鸟的朋友”AI形象更是亮相央视直播。

东营用创意点亮传统,将地方文化融入潮流文创设计,让城市风景可以带走,让城市故事得以细品,让文创成为城市“新名片”。

科技生态双赋能,开启文旅体验新旅程

“不用排队90分钟,汛期也能看黄蓝交汇!”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低空文旅平台搭载增强现实技术,为游客带来“云端观河海”体验。中国通号轨道公司自主生产的P4系列长航程无人机从远望楼起飞,沿黄河入海路线抵黄蓝交汇处,破解传统观览时空限制,80余公里测试航程验证复杂气象下的可靠性。

在技术赋能自然景观观赏的同时,东营还跳出常规思路,逆向思维,联合携程、中铁文旅推出“绿皮火车·慢游东营”IP,让慢旅行成特色卖点。据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线上到东营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1.28%;2025年,线上到东营旅游人数持续保持高增速,“沿着黄河遇见海”品牌影响力扩大。

生态优势转化更让东营文旅出彩。随着沿黄九省(区)宣传推广大会与黄河口国际观鸟季举办,“鸟浪”视频刷屏,京津冀、淄博、潍坊等地游客纷至,单日最高近万人。四条观鸟线路串起自然野趣,“冬游东营 暖意融融”线路融合亲子体验与民俗文化,让游客停留时间更长、消费体验更丰。全年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接待116万人次,印证生态价值转为文旅动能。

在东营,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潮流碰撞,生态与产业共生,不仅让深厚的文化底蕴焕发新生,更让文旅产业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

(记者 衣笠玮 张佳松)

图片来自东营文旅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