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东营讯 秋日里,我市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内一派繁忙景象:塔吊林立、车辆穿梭,一幢幢现代化厂房正拔地而起;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专注记录着每一组实验数据;智能化产线高效运转,一盒盒新药源源不断下线……
这一幕幕充满活力的场景,正是东营医药产业涌动创新浪潮的生动缩影,更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医药产业正加速从“跟跑”向“领跑”跨越。
近年来,我市精准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将生物医药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坚持“外引内育”双轮驱动战略,聚焦化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四大核心方向协同发力,已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
今年上半年,全市医药产业链规上企业数量增至28家,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利润2.4亿元,同比增幅分别高达25.7%、267%;不仅有1个1类新药成功获批上市,还有3个1、2类新药进入临床阶段,另有7个新药蓄势待发开展临床前研究,一系列亮眼数据背后,是东营医药产业创新能力的“跨越式”蜕变。
在抗肿瘤、抗病毒、心脑血管等关键治疗领域,我市化药企业持续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化药突围,为国产替代按下“加速键”。鲁宁药业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LN020已进入Ⅱ期临床,将实现该靶点药物国产化“零的突破”,有力破解进口垄断局面;新发药业是全球六大维生素生产龙头企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泛酸钙及叶酸生产基地、全球B族维生素品种最全的生产企业,主要产品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0%、40%;道合药业目前正在开展多种创新药的研发,并加快构建“多剂型、全场景”的产品矩阵,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优质选择。
化药产业强势突围的同时,中药企业也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妇科疾病等优势领域深耕细作,让传统中医药焕发新生机,塑造出独具特色的“东营名片”。其中,凤凰制药研发的芪蛭益肾胶囊,作为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1类中药创新药,年产能可达10亿粒,产值可达20亿元;慢痞消颗粒、糖网化瘀颗粒等两个1类中药创新药也已启动临床前研究。仙河药业的首乌益智胶囊已完成I期临床,为中药干预血管性痴呆提供全新的“东营方案”,彰显中医药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价值。
着眼产业未来,我市在生物药领域前瞻谋划,不断开拓产业发展新蓝海。亦度生物率先突破,建成山东省首条人用疫苗生产线,研发的冻干狂犬病疫苗成功填补省内人用疫苗生产空白;五价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预计2026年上半年获批临床研究,20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研发同步推进,疫苗产品矩阵持续完善;鲁宁药业也紧跟前沿,其纳米靶向抗肿瘤药物LN019正加速开展临床前研究,预计2026年申报临床。
如今,我市正逐步形成“疫苗+抗体药物+纳米靶向治疗”三位一体的生物药产业集群,这片新兴领域有望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爆发性增长极。
医疗器械产业作为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撑,同样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走向自主可控。目前,我市医疗器械产品已覆盖口腔修复材料、医用耗材、医疗设备、检测试剂等多个领域:国瓷材料开发的口腔修复用高性能氧化锆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颗“东营牙”让国人告别“进口万元瓷牙”;聚东新材料研制的新型医用热熔胶辅料SIS实现进口替代;山东恒鹏在医卫用弹性非织造布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富海聚砜膜材料也跻身行业前沿。
创新发展的背后,是坚实的保障体系。围绕医药前沿技术,我市实施省、市级科技项目7项,获财政支持5481万元;已建成院士工作站3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9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1个;人才引进成效显著,3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入选“HJ计划”,2人获评省“海外工程师”,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同时,总投资12亿元的鲁文医药产业园正加速建设,未来将打造集研发、中试、生产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平台,为创新药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
“我们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人才、资金、平台保障,全力支持企业开展源头创新与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更多‘东营智造’创新药早日惠及百姓、走向国际,为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注入强劲新动能。”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陈景春说。
从“一株苗”到“一片林”,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东营医药产业以一次次“从0到1”的突破,诠释着创新的磅礴力量。随着更多新药获批上市、进入临床,东营正加速崛起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药创新高地,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征程中持续贡献“东营力量”。
(记者 衣笠玮 通讯员 马艳萍)